正文 第7章 台風的利與害(3)(1 / 3)

與大多數的熱帶氣旋一樣,颶風“雨果”也摧毀了許多樹木,連根拔起及折斷的樹木遍布果園及森林。波多黎各加勒比海國家森林受損慘重;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弗蘭西斯馬裏恩國家森林損失了2/3的樹木和3/4的林中紅冠啄木鳥;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幾乎所有的樹木都被摧毀;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城街道兩側和公園裏的2萬棵樹也全部被摧毀。1987年10月襲擊英格蘭南部的風暴,風速達每小時80英裏(129多千米),摧毀了1900萬棵樹,其中有許多稀有植物,其標本仍然保存在倫敦附近克佑地區的皇家植物園裏。

公路兩側和公園裏的林蔭道是供人們休閑、散步和娛樂的場所,如果這些樹木都被摧毀,那麼人們內心的痛楚會更加巨大。即使樹木可以重新種植,但是參天大樹非一日之內可以長成。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們回味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帶來夏日清涼的同時,又不得不麵對這橫七豎八倒臥著的枝幹。颶風造成的破壞不會在短時間內得到修複。但對野外生物的長期影響不是很嚴重。

熱帶氣旋和風暴是自然現象,在曆史上會間歇地發生,熱帶森林在多次氣旋和風暴中幸存下來。大風吹倒了樹木,但是在自然森林中這一損失會很快彌補。在熱帶雨林,大風吹倒的樹木會長出新芽,重新恢複生機。幾乎沒有什麼雨林可以不遭受任何颶風和火災而聳立200年。令人奇怪的是,雨林中樹冠突出於周圍樹木的最高樹木比小樹更能抵擋得住颶風的襲擊。

颶風和全球氣候變化

和相關氣象有聯係的颶風

自1995年以來有一些強颶風,氣象學家認為颶風的低發期已結束,預測21世紀前10年會有更多的颶風。颶風頻率似乎遵循4個天氣周期。每年穿越陸地的颶風數量取決於每個周期的位置。當4種周期同時達到最高點時,會發生更多的颶風,也會有更多的颶風登陸。1995年的颶風就是這樣。4個周期綜合在一起,颶風的頻率和強度在20年的周期中會有增有減。

沒有人知道是什麼造成的周期,但是也許與北大西洋和太平洋表麵水循環的周期性變化有關。最為人所知的變化是“厄爾尼諾”現象(也叫“聖嬰”,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常在聖誕節前後出現)。事實上,“厄爾尼諾”現象隻是包括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在內的較長周期的一部分。“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都與叫做“南部波動”的熱帶氣壓分布變化有關,所以整個周期叫做“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氣象學家已經對過去112年在“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年中出現的颶風數量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在這一期間平均每年有3.23次颶風襲擊美國沿海,然而事實上,在“厄爾尼諾”現象年,平均數降到了2.47次。對1925—1997年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厄爾尼諾”現象年出現的颶風破壞程度大約是“拉尼娜”現象年的一半,同時發現“厄爾尼諾”現象年颶風的平均風速每小時大約低於13英裏(22千米)。

其他三種周期是類似兩年一次的濤動(QBO)、北大西洋濤動(NAO)和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界的薩赫勒地區降雨的周期性增減。濤動(QBO)是熱帶平流層中從東麵和西麵吹來的風的變化,這種變化周期為26—30個月。NAO也叫北冰洋濤動,幾十年發生一次,這是以冰島為中心的永久低壓區和以亞速爾群島為中心的高壓區之間的氣壓差變化。

颶風頻率有可能在增長,回複到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水平。40年代颶風一年平均為8.3次,50年代平均為10.5次。氣象學家認為颶風頻率的增長隻是自然界的周期,與全球變暖無關。

全球氣候升溫

多數氣象學家認為一定的氣體釋放到大氣中也許會影響全球氣候,一些氣象學家聲稱他們已經發現了全球變暖跡象。在過去100—130年,氣溫平均增長0.3—0.6益。據記載,20世紀初期氣溫有增長趨勢,1940—1980年期間氣溫略有下降,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天氣最熱。1979—2002年全球氣溫平均增長0.355°F(0.197益),氣溫增長多數是由於1998年極強的“厄爾尼諾”現象。

如果世界真的變暖,就可能發生更多的熱帶氣旋,後果也許更嚴重。

到目前為止,氣溫變化不大。平均氣溫的變化每年都不同,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也保持在自然變化範圍內。如果全球氣候像預測的那樣變化的話,也就是發生這種小變化。究竟全球變暖是否是由於溫室效應影響,還得在今後10年、20年繼續對氣溫變化進行觀測。

全球變暖的程度很小,並且分布的範圍不均。在冬天,北美西北部和西伯利亞東北部氣溫變暖特別突出,盡管南極半島已顯著變暖,但是南極洲中心幾十年來一直在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