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
多數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集中在可見光波段。太陽輻射幾乎完全可以穿透大氣,但是一些太陽輻射卻從雲頂和像雪、沙漠這樣的淺色地表反射回太空。
然而,多數太陽輻射被吸收,因而溫暖了陸地和海洋。
當天體(像地球)比周圍(像太空)氣溫高時,溫暖的天體會以與溫度成反比例的波長放射熱量。換句話說,天體越暖,它放射的輻射波長就越短,這就是(熱)太陽以短波輻射最猛烈、(冷)地球以長波輻射最猛烈的原因。地球表麵向上放射一些熱量,接觸地表的空氣變暖,通過對流上升。當上升空氣變冷時,也會把熱量放射到太空。來自地球和大氣的熱量輻射是在長(紅外輻射)波長上。
在白天太陽溫暖了地麵,地麵又放射其熱量,地球放射熱量的速度比吸收熱量的速度慢,所以在白天地麵變暖,在正午達到最高點。在晚上,太陽不再照射地麵,所以地麵吸收不到熱量,然而地麵卻在繼續放射熱量,所以在晚上地麵漸漸地變冷,在黎明前達到最低點,太陽再次升起,地表再次變暖。
溫室效應
在溫室裏,太陽輻射透過玻璃進入溫室,輻射使溫室變暖,玻璃又阻止暖空氣逃出溫室,因此溫室裏氣溫逐漸變暖。這就是溫室效應這一名稱的由來。
溫室效應這一名稱不十分貼切,因為盡管結束相似,但是產生的原因不同。溫室捕捉不住輻射,但是一定的大氣氣體卻能。
大氣主要由氮(大約78%)和氧(大約21%)組成,各種波長的輻射可以穿透這些氣體,但是空氣也包含輻射穿不透的其他少量氣體,這些氣體的分子比氮分子和氧分子大,它們依靠各自的大小吸收特定紅外波長輻射。水蒸氣在這些氣體中最重要,其他的包括二氧化碳、沼氣、含氯氟烴(由於對臭氧層的影響,現在正在停止生產和使用這種混合氣體)、臭氧、氧化亞氮和四氧化碳(一種正式用於幹洗的溶劑,現在正在停止使用),這些都是溫室氣體。
每種氣體在總體紅外輻射吸收所占的份額可用全球變暖潛能來計算(厘米P),二氧化碳的全球變暖潛能值為1,沼氣為11,氧化亞氮為270,含氯氟烴和相關的混合氣體為1200—7100不等。
這些氣體的分子以一定的波長吸收長波輻射,變暖後,它們開始向各個方向放射熱量。一些輻射向上進入太空,但是多數不能。向側麵放射輻射,被其他溫室氣體分子吸收,又一次向各個方向或向下放射。總體會產生大氣低部變暖的效果。這些氣體更像一個毯子一樣,蓋著毯子睡覺要比不蓋毯子暖和,但是不會使你的體溫無限製地升高,以至於身體會被煮熟。同樣,有溫室氣體比沒有溫室氣體會使空氣變暖,但是不會使氣溫持續上升,以至於海洋沸騰、岩石熔化。
漸漸增強的溫室效應
有人認為溫室效應對人類造成了威脅,但是沒有了溫室效應,地球上的生活會難以繼續下去。如果空氣中不含有自然存在的溫室氣體,地表的平均氣溫將會是—4°F(—20益)。在這樣溫度裏,植物不會生長,多數海洋將被冰覆蓋。
由於我們把溫室氣體放入空氣,所以現在的空氣比過去含有更多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的密度在增加。如果這種現象繼續下去,更多的長波輻射被捕捉到大氣中,造成平均氣溫升高。氣象學家稱之為增強的溫室效應,目的是把它與自然的溫室效應相區別。正是這種增強的溫室效應導致了全球變暖,但是情況並不這麼簡單。
二氧化碳是地球放射的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並不是因為它比別的氣體更容易吸收,而是因為我們大量地釋放二氧化碳。
當我們燃燒含碳的東西時,就會產生二氧化碳,因為燃燒會使碳氧化為二氧化碳(C+O2寅CO2),這是以熱的形式釋放能量的化學反應。所有的植物,還有泥炭、煤、天然氣和石油都含有碳。然而,在通過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碳中,隻有大約一半的量積聚在大氣中。科學家們也不知道剩餘的二氧化碳去向哪裏。一些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洋,一些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吸收,但是大量的二氧化碳,大約每年20億噸,解釋不出用於何處。
關於海洋變暖仍然有很多需要了解。洋流從低緯度到高緯度輸送熱量,所以對氣候有重要影響,但是關於全球海洋表麵氣溫上升的詳細結果還不大確定。
科學家也推測不出雲是怎麼及在哪形成的。一些雲反射太陽輻射,另一些吸收向外放射的紅外輻射,所以了解天氣變暖會如何影響雲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氣溫上升,更多的水將從地麵蒸發,所以雲會增加,有更多的雨雪。這會造成幾種後果,例如,極地冰蓋也許會增厚,因為會降更多的雪,這樣海平麵會保持現有的狀況,或者甚至下降,而不會冰蓋溶化、海平麵升高。在高緯度會降更多的雨雪,導致流入海洋的淡水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