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台風的利與害(3)(3 / 3)

再加上海洋上降下的雨雪,導致海洋表層水密度降低,因為淡水比鹽的密度小。如果這種現象在北大西洋發生的話,這也許會解釋大西洋洋流係統中北大西洋暖流停止從墨西哥灣暖流中分流出去。

如果這樣的話,也許會減弱歐洲西北部變暖速度,甚至造成氣溫下降。

據觀測,目前的氣溫變暖沒有像20世紀90年代前後估計得那麼嚴重,這很可能是二氧化硫(SO2)造成的結果。二氧化硫吸收大氣中的水蒸氣,溶解後形成亞硫酸(H2SO3),然後形成亞硫酸滴(H2SO3)。亞硫酸滴反射照向地球的太陽輻射,在潮濕的空氣中,更多的水蒸氣在亞硫酸滴上冷卻,所以它們有助於雲的形成。二氧化硫通過反射照向地球的太陽輻射和促進雲的形成,起到了冷卻的作用。

火山和幾種生物過程釋放二氧化硫,當燃燒含有硫的燃料時,例如一定量的煤和石油,也會釋放二氧化硫。北半球比南半球工業多,所以北半球變暖得慢,但是差異不大。這也解釋了北半球晚上最低溫度較以前已上升,但是白天最高溫度沒有上升的原因。在白天,亞硫酸滴和雲通過反射照向地球的太陽輻射,使地表變冷,雲也反射從地表向外放射的熱量。在晚上,由於沒有照向地球的太陽輻射造成地麵變冷,因此熱量散失的速度降低。這種綜合的效果使白天變冷、夜晚變暖。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也會改變急流的路徑,導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出現較寒冷的風。

許多氣象學家認為到2100年,由於溫室氣體的成倍集聚,全球平均氣溫將增長1.4—5.8益。在1990—2100年期間,海平麵將上升4.3—30英寸(0.11—0.77米)。這是官方公布的預測,但是一些氣象學家不讚同,他們認為全球氣溫很可能增長1.5益以上。

定論尚早

研究全球氣候困難重重,現在,世界各地對氣壓、氣溫、濕度、雲等都在進行觀測,以便獲得解釋天氣狀況的信息。在一段時間內溫度也許會有變化,甚至在一天同一時間溫度也不總是一致。也許氣象站觀測地點的高度不同、也許城市擴大到農村地區。考慮到這些困難,很難說出氣候是變暖了還是變冷了。

最近,地麵氣象站用氣球攜帶的儀器對上空的大氣進行了測量,測量結果表明天氣幾乎或根本沒有變暖。一些衛星觀測準確度可達到1%攝氏度,測量結果顯示自從1979年以來地麵氣溫略微有點變冷。如果兩種測量都正確的話,表明天氣變暖被限製到大氣的最低點,即大約在5000英尺(1500米)以下,這一高度以上的大量大氣(大約80%)是不易變暖的。

預測全球變暖對特定地區的影響程度更是難上加難。科學家使用世界上最強的超級計算機計算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計算結果不會極其詳細、準確,分毫不差。

要記住有些事至今尚無定論,但是科學家毫不懷疑溫室效應的存在,認為麵對全球變暖,我們要減少向空中排放溫室氣體量。1997年,在聯合國支持下起草了京都草案,目的是要實現這一目標。但是即使這一目標實現了,到2100年平均氣溫也會下降0.15益。當然,京都草案標誌著一個良好的開端,現在還存在很多未確定的事,所以還需要繼續研究、探索。

氣候和颶風

如果全球變暖真的存在,那麼海洋表麵氣溫就會上升,溫暖海洋麵積就會擴展到赤道兩側高緯度地區。如果海洋比現在溫暖,海洋就會蒸發更多的水汽,產生更多的雷雨雲,這樣熱帶氣旋比現在更頻繁、更猛烈。

事實上,這不可能發生。預測氣溫變暖主要發生在高緯度的大陸,因為大陸經常被非常幹燥的空氣包圍,幹燥的空氣幾乎不含水蒸氣,所以與比較潮濕的空氣相比,幾乎不會經曆自然的溫室變暖。二氧化碳的增加會產生強烈的溫室效應。當空氣變暖時,更多的水會蒸發進入空氣,水蒸氣含量增加,更增加了溫室變暖。

空氣潮濕的熱帶變暖的可能不大,即使真的變暖,海洋表麵增溫也有一個限度。隨著水溫上升,水的蒸發也增加,但蒸發吸收來自海洋表麵的潛熱,這樣就會使水變冷,因此限製了氣溫上升的程度。

自19世紀末期對氣溫變暖進行監測以來,熱帶氣旋的頻率沒有增長。各年不同,一段時間風暴活動高,另一段時間風暴活動低,但總體來說沒有增減。

估計颶風在21世紀前幾十年比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頻繁,但是這是由於與全球變暖無關的氣候周期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