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香港氣象台發布台風警報的辦法比較特別。從1973年1月1日起,把台風警報改用風級並用數字表示。例如,“8”表示風力達到烈風或暴風程度,8NW、8SW、8NE、8SE分別表示風力達到烈風或暴風程度,風向分別為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風;強風指6—8級(10.8—20.7米/秒),烈風指9級(20.8—24.4米/秒);暴風指10—11級(24.5—32.6米/秒);颶風指12級及以上(>32.7米/秒)。
我國台灣地區的台風警報發布辦法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船員和漁民在收聽天氣預報時要注意區別。其方法是:凡預測台風的暴風圈(指時速34海裏的暴風圈)在未來24小時內有侵襲台灣近海(離海岸線100千米以內)的可能時,即發布“海上台風警報”。凡預測台風的暴風圈在未來12小時內有侵襲台灣省陸地可能時,即發布“海上及陸上台風警報”。
台風警報的信號是:白天用黃色長方形旗幟表示,兩麵旗時表示海上台風警報,三麵旗時表示海上及陸上台風警報。夜間用綠色燈表示,兩盞綠燈表示海上台風警報,三盞綠燈表示海上及陸上台風警報。
外國尤其是美國,由於氣象業務的產業化,台風或颶風警報的發布更加注重戰略性、有效性和時效性。這些國家對熱帶氣旋警報的發布非常嚴格。在美國,警報僅限於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在印度,警報分為三級:最低的為“氣旋性風暴”,中等的為“強氣旋性風暴”,最高的為“強氣旋性風暴,其中心達颶風風力”。警報用語也充分考慮了社會各階層的文化、教育程度、職業、社會經濟狀態和以往對台風或颶風的經驗等,有利於全社會的行動。從熱帶氣旋生成的首次消息到即將登陸及其移動過程,警報的內容和用語都是隨時變化的。
美國的警報用語有如下幾種。
與台風有關的警報用語有:
熱帶低壓———風速為33節(38英裏/小時);熱帶風暴———風速為34—63節(39—73英裏/小時);颶風或台風———風速為64節(74英裏/小時)或以上(1英裏抑1.6千米)。
遠洋船隻應該熟悉這些。
美國常用三角旗、方形旗和燈號係統作為警報的信號。當台風將侵襲任何沿海區域時,在岸邊定點掛起信號。
小風警報信號:白天顯示一麵紅色三角旗,夜間是白燈上麵一盞紅燈。表示風速達33節(38英裏/小時)或預報該海區的海況危及小船的操作。
大風警報信號:白天顯示兩麵紅色三角旗,夜間紅燈上麵一盞白燈,表示預報海區的風速為34—47節(39.54英裏/小時);風暴警報信號:白天顯示一麵中心黑色的紅色方形旗,夜間兩盞紅燈。表示預報該區的風速為48節(55英裏/小時)和48節以上。如果此風暴與熱帶氣旋(颶風)有關係,則風暴警報表示預報風速為48—63節(55—73英裏/小時)。
颶風警報信號:白天顯示兩麵中心黑色的紅色的方形旗,夜間兩盞紅燈之間一盞白燈。表示預報該區的風速為64節(74英裏/小時)或以上。
一側塗上藍色,這樣風暴旋轉就清晰可見。除此之外,顏色塗得越重表明風暴行進的速度越快。風暴的風速可以根據風暴旋轉的速度計算出來。雷達也會顯示風暴行進的方向和速度。
現在,監測技術很先進,但是不是所有的熱帶地區都能像美國東部沿海那樣被雷達網絡所覆蓋。衛星觀測整個世界,船隻和飛機觀測世界大部分地區,但是裝有氣象實驗室、計算機和雷達網絡的飛機極其昂貴。如果位於熱帶氣旋路徑的所有國家都具備這些先進的設備,那麼就能麵對任何猛烈的風暴。
怎樣追蹤颶風
如果颶風即將來臨,一定要知道颶風的強度及登陸時間。回顧最近幾年發生的颶風,不妨做一下比較,以便分辨颶風、命名颶風。按颶風的到達日期來命名。例如,可以用“1900年加爾維斯頓颶風”這一名稱。但是這一名稱並沒有說出颶風是否影響了本國的其他地區。另一名稱“勞動節風暴”沒有說出颶風在哪、在什麼時間發生。
現代氣象學家經常同時監測幾股颶風,所以他們需要使用較好的係統進行分辨。以前,他們用颶風所在的緯度和經度來命名,這容易混淆,有些難處理。
像12.3頤54.7這一名稱很難記,也許會與兩個月後發生在同一地點的另一次颶風相混淆。
氣象學家也曾使用過數字編碼來命名颶風,標記出颶風發生的年代。例如,可以對發生在2003年的颶風命名為1頤03,2頤03等。也許這麼做很有效,但有一個問題。在20世紀40年代,氣象學家開始對熱帶氣旋進行空中研究,船隻和飛機上主要用莫爾斯式電碼進行通信。莫爾斯式電碼能有效地處理字母,但是處理數字很麻煩。用小圓點(·)代表一個短信號,用破折號(———)代表一個長信號……這一莫爾斯式電碼代表1頤03,這既費勁又容易弄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