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識人之術:趨利避害靠眼力(6)(2 / 3)

張默琛說:“也許,公司就是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吧!”

聊完天,兩個人都回到工位上工作了。張默琛心想:既然公司沒有升職的機會,那就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吧!而徐立傑卻受到了刺激,他決心不在公司浪費自己的才華,於是,他開始嚐試投簡曆,準備跳槽。憑借著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經驗,果然有很多單位要麵試他。於是,徐立傑找到了張默琛,請張默琛在自己不在崗的時候幫忙接一下領導的查崗電話。

張默琛知道徐立傑是要抽時間去麵試,有合適的崗位就跳槽,於是他安慰了徐立傑,順口說了一句:“你現在走,公司也不會挽留你,因為你還是一名普通的員工,你到別的公司也是如此,他們會拿你在這裏的業績給你定薪水。就在這待著吧,反正工資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聽了這句話之後,徐立傑沒有被影響。經過麵試,徐立傑發現自己雖然可以跳槽,但是工作經驗積累得還是不夠多,跳槽後的待遇差距不是特別大。清楚了自己在行業內的水平之後,為了更好地跳槽,徐立傑開始努力工作,並且主動工作,他在爭取給自己多攢點跳槽的資本。

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後,徐立傑有了很大的突破;而張默琛還是對公司持絕望態度,也沒有任何工作目標,就是隨意地做著領導分配下來的任務。

事情往往是這樣的,一個人隻有付出大於得到,讓老板真正看到他的能力大於位置,才會給這個人更多的機會和支持,讓他幫助自己創造更多利潤。

有一天,兩個人的合同到期了,徐立傑準備好了對領導說離職。可是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領導給他的管理層職位的聘用書;而等待張默琛的,是不再續簽合同。這就意味著,在這趟職場快車中,徐立傑換到了高檔的車廂,而張默琛卻不得不中途下車。

原來的工作沒有挑戰性,自己想換種方式生活、調整一個新的工作空間、不想輕易滿足現狀、想要勇敢地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空間,是很多人不斷跳槽時標榜的理由。但是有時候,缺乏足夠的意誌力才是導致工作出現問題、半途而廢的根本原因。雖然,跳槽是個機會,但是過於頻繁地更換單位或者工作,會不利於專業經驗和技能的積累。

除非自己在原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混日子、熬資曆,或者收入與付出又確實不成正比,這份工作已經沒有提升空間的時候,你才不會因為盲目跳槽被人稱為“半途而廢的逃兵”。

要記住,不論什麼情況,你現在對工作的努力,都決定了你將來如何填寫你的簡曆給你的下一任老板。既然誰也無法擺脫工作,那麼為什麼不在這一次就把自己的小宇宙燃燒起來呢?

歸因偏差

——妒忌,讓人看不到真相

歸因偏差是一種在某些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心理學家發現了人們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成功的時候,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的時候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這樣的心理對於人的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是有利的,因而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讓自己的認識和現實留有偏差,那麼就會形成個人發展的巨大漏洞,難以彌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對他人行為目的的歸因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他人行為的反應,但是,識別他人行為的動機是非常困難的。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你正安靜地走在路上,突然一個冒失的家夥碰到了你,你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你會覺得他的行為是故意的,還是覺得這是無心之過?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歸因偏差,從而對內心造成不同的影響。

大部分人在產生歸因偏差的時候,通常不會把他人的動機歸因為是善意的,而是作出惡意歸因,繼而可能作出報複性的侵犯行為。在職場同樣如此,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例子:有的老員工,業務過硬,為人也忠誠可靠,但是多年來一直未能得到重用,看著一些比自己資曆淺,能力也未必在自己之上的人能夠青雲直上就會產生憤懣,時常對同事發一些牢騷,看到領導的偏心就會醋意大增,時常在背後說些風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