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讓所有的人都專注於將蛋糕做大才是真正的發展之路。當所有人都專注於將蛋糕做大的時候,不管是幾個人的合夥事業,都能走險境如履平地!
留白效應
——沒說完的話更有意味
留白效應最早來源於書法繪畫上的一種手法,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這種手法以無勝有,有無相生,既是一種巧妙的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智慧。
對於心理學來說,留白也同樣重要,如果將這種智慧、這種空白運用到職場,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有時候,不說的話比說出來的話更蘊含道理,更有智慧!而且,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應該有所注意的是,別人欲言又止的話比起直接的批評和建議,更有意味。
舉個不當的例子,如果領導和下屬說話絮絮叨叨,什麼細節都一定要講清楚,下屬對領導的決策按章執行就容易滋生懶惰的心理,隻做領導交代過的,不能主動工作和積極思考。所以,有的領導經常在安排工作的時候,說到一半就不說了,下屬們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往往會更加謹慎,能夠想到領導沒有想到的,做領導沒有交代過的,生怕有所遺漏,甚至當下屬完成工作向領導彙報的時候,也會小心翼翼,生怕領導批評自己沒有領會到領導的意圖。
再例如,張純是外貿公司的業務代表,在多年的業務交流中,他跟另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李力誠成了要好的朋友,兩人在工作之外也經常約在一起吃飯。
後來公司要談一筆大業務,領導找到張純詢問他和李力誠的關係到底有多近,張純沒有去分析領導的“留白”。後來張純的公司丟掉了一筆大訂單,大客戶改簽了李力誠所在的公司。
公司裏開始有了一些傳言,說張純把公司的底價透露出去了。張純百口莫辯,才知道當初領導的深意。所以說,在和同事的交往中,留白更加重要,和同事溝通的時候要留心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有耐心地把事情了解透徹再作決定。
寧小波和謝謙是競爭對手。其實,謝謙的態度一直非常平和,有時候,兩個人為了一個方案爭辯的時候,謝謙的態度從不像寧小波一樣激進,反而更像是在商量事情。
但是寧小波並不理睬謝謙的態度,反而像吵架一樣地逼迫謝謙表明立場,有時候,謝謙的觀點還沒說完就被寧小波粗暴地打斷。
寧小波非常好奇,為什麼公司裏多少個有膽、有識、有為的年輕人,都在跟謝謙的較量中紛紛落馬,摔得鼻青臉腫夾著尾巴落荒而逃。而眼前的這個人,說話經常說一半、漏一半,毫無幹練之處。
寧小波有和謝謙一決勝負的勇氣。他覺得自己始終占據著各方麵的優勢,年輕、博學、新潮、反應靈敏,懂電腦、懂英文,這些都是謝謙無法具備的。謝謙唯一能炫耀的就是他的經曆和經驗,據說十幾年前他是和公司一起創業的,但是寧小波對此同樣不以為意,他認為這就是謝謙所有的籌碼。
但是,寧小波沒有想一想,這個含蓄內斂的人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不然,為什麼其他的老員工都紛紛離職,隻有他能穩坐釣魚台。寧小波的部門是公司策劃部,每次開會的時候,寧小波都大出風頭,後來甚至沒有謝謙發言的機會。
由於寧小波迅速而果斷的辦事能力,幾乎所有的同事都發現謝謙的落伍。但是,就在寧小波得意的時候,卻在謝謙的“留白”上大大地栽了一跟頭。
那一天,謝謙領了一個人來找寧小波安排工作,說這人是他的……寧小波沒等謝謙說完,就不耐煩地打斷了他,寧小波連謝謙都不放在眼裏,況且是謝謙的親朋好友。於是,為了讓謝謙顏麵盡失,寧小波故意把謝謙帶來的人像查戶口一樣地盤問了一番,然後一紙調令讓他去了一個無關緊要的部門。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董事長把寧小波叫去狠狠批評了一番。寧小波這才知道自己刁難的那個人是董事長恩師的外甥。從此,無論寧小波多有能力,董事長都刻意地回避讓他發言,而且公司所有的高層捕捉到這個信號後,對寧小波都開始冷漠,好像寧小波並不存在,至多是一個可多可少的物品。
當寧小波怒氣衝衝地找謝謙質問的時候,謝謙還是很平靜地說,要想不辦錯事就一定要先學會不打斷別人說話,其他沒什麼可以傳授的。後來,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寧小波終於決心另外去尋找一份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