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準備好一種迎接挑戰的心態。當公司交給你一個重要項目,或是安排給你一個新的職務的時候,你會有什麼反應呢?
主動的人會樂觀地接受這一挑戰,即使他們在這方麵沒有豐富的經驗也不會退縮。因為他們知道新的挑戰意味著新的表現機會,更是一次難得的提升自我的機會。
反觀被動的人,他們會感覺焦慮,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勝任新的工作。因為之前沒有相關的業務經驗,他們擔心會搞砸,或者做出來的成績不理想,最後把機會拱手讓給別人。
被動的人害怕承擔風險,為了安全,總是保守地留在原地,沒有十成的把握從不主動出擊,結果往往是被主動的人奪取了自己的陣地。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每個人都繃緊了神經,生怕手裏的“飯碗”端不好被別人搶了去。若是不小心在工作中出了差錯,就更是心驚膽戰,就怕挨領導批評或者被客氣地告知辭退的消息。
其實,就連一顆精心打造的螺絲釘也有生鏽的時候,為了得到更多的經驗,我們不應該害怕犯錯誤,而應該積極提高自己適應新環境和承受風險的能力。新的工作就是新的學習機會,無論失敗或者成功,都有利於你以後承擔更大的責任和風險。
從提高能力、增長智慧這個角度來看,任何工作都是為自己做的,不存在打工者與老板的差別。你是在為別人打工,每個成功者都經曆過打工的過程,但對工作的不同態度造就了不同的結果。當今的時代沒有穩定的工作,隻有穩定的能力。
如果你重視經驗,那麼你的能力自然會在實際行動中得到提高。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你就會發現,你的工作能力會逐步提高,這樣的話,你就會為自己的成長而感到高興。同時,你的薪水也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得到提升。
因為你工作努力,就會為老板創造業績。為老板創造了業績,老板就會獎勵你,不管這種獎勵是提升薪水還是提升職務。而且更重要的是,早晚你會成為這個領域的權威人物,而權威的作用有多麼巨大,我們也都有所了解。
所以,為了經驗的獲取,不要懼怕失誤,而應該在每一次失誤中作好經驗總結。這樣,一次失誤帶來的經驗可以讓你受用一生。
孫磊最近覺得自己特別失敗,起因是自己工作比較出色被提拔為總經理助理,但是這段時間他卻發現,自己工作得並不順心。領導批評他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而員工又嫌他天天管理大家,弄得“民怨四起”。
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孫磊真想一走了之。但是他明白自己不能走,如果在這個困難麵前被嚇倒了,那麼再有別的困難,自己依然會倒下,況且這也是一個積累工作經驗的好機會。
他知道了自己之所以會造成今天的結果,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找準自己角色的定位。既然自己身為高層領導,就要盡快從心理上轉變過來。總經理助理是公司中的高層,因此,他知道自己應該學會慎獨,並不是每天事情做得多才會對公司產生價值,其實有時能幫公司把好關,作好一個決策,其價值遠遠大於一件事。
後來,孫磊盡快彌補從“一線司令長官”轉變成“參謀總長”的業務知識。終於在一個月後,迅速適應了自己的新工作。
如果你從積累經驗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手頭正在從事的這份工作,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憧憬?而且,在工作中別怕犯錯誤,什麼錯都不犯基本上等於什麼事都不幹,隻不過我們要從每一個錯誤中得到一些最寶貴的經驗。
破窗效應
——要麼成人才,要麼成人災
破窗效應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做的一個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天窗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後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根據這樣一個實驗,提出了破窗效應。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其他人也會感染上這樣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