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職場,每個人都不能縱容自己,縱容自己就是給自己犯錯誤的機會。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所以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失。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自己就會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
而且,做任何事和任何工作的時候,我們都要給自己一把標尺。尤其要強調的一點是,任何工作都有其核心的任務。例如,做財務工作就一定不能貪圖金錢;做幼兒教育工作就一定要注意“保教結合,以保為主”等職業基本準則。
如果違背原則,當別人把自己定義為“人災”的時候,再想扭轉形象就難上加難了。
登門檻效應
——不得不防的一招
登門檻效應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他的助手所做的一個實驗。結論是:一下子向某人提出一個較大的需求,對方一般很難接受,但是如果是逐步提出要求和期望並不斷縮小差距,對方就能相對地容易接受。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就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
我們不僅僅告訴大家這種現象的存在,而且更深刻的心理問題我們也將在此揭開謎底:登門檻效應的深層心理因素,也就是“承諾一致性”,會在不知不覺中改造任何人的心理防線。登門檻效應的可怕之處在於你以為自己沒犯錯誤,錯誤卻無處不在。不是在循序漸進中麻木,就是在循序漸進中成功。
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有個窮人到富人家門口,對看門的仆人說:“你讓我進去吧,我在你們的火爐旁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聽到這個要求之後,實在覺得非常簡單,於是就讓他進去了。然後這個窮人請求廚娘借給他一口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當時廚娘很驚訝,因為她從來沒有聽說過“石頭湯”,於是她就把鍋借給了這個窮人。
窮人在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進鍋裏煮,這時他又對廚娘說:“您能再借我一點點鹽嗎?”廚娘心想:鍋都借給他了,再給一點鹽也沒有什麼關係。廚娘就給了這個窮人一些鹽,可是,窮人陸陸續續的要求就多了,廚娘都一一滿足了要求,接著又給窮人一些碎菜葉,到後來還給了一些肉末。最後,這個窮人把石頭撈出來扔到路上,然後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讓我們想一想,窮人陸陸續續要東西的時候,難道廚娘不煩嗎?實際上不是,她隻是保持了自己行為的一致性。設想一下這種一致性的後果,如果給肉末的時候被她的主人發現,那麼對於廚娘來說,她就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因為她沒有權力用主人的東西來施舍窮人,但是她似乎完全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麻木和遲鈍,因為她的大腦睡著了。
登門檻效應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美國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他的助手讓兩位大學生訪問郊區的一些家庭主婦。一位大學生首先請求家庭主婦將一個小標簽貼在窗戶上或在一個關於美化加州或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一個小的、無害的要求。
兩周後,另一位大學生再次訪問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今後的兩周時間裏在院內豎立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該招牌很不美觀,這是一個大的要求。結果答應了第一項請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這項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沒被訪問的家庭主婦中隻有17%的人接受了該要求。
這就是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人們一般很難接受,而如果是逐步提出要求,不斷縮小差距,人們就比較容易接受。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在不斷滿足小要求的過程中已經逐漸適應,意識不到逐漸提高的要求已經大大偏離了自己的初衷。
人們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願望,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看作“喜怒無常”的人。因而,在接受了別人的第一個小要求之後,再麵對第二個要求時就比較難以拒絕了。如果這種要求給自己造成的損失並不大的話,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反正都已經幫了,再幫一次又何妨”的心理。於是,登門檻效應就發生作用了,既然答應了別人把一隻腳放進了你的家門,又何必在乎讓他把整個身子都放進來呢?
正是因為這種不在乎,我們更應該警惕。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常被這種效應所左右。尤其在職場中,如果我們懶於維護自己的門檻,別人的腳隨意伸進來的次數就多了,這對於個人本職工作來說絕非好事。改變這一點並不難,隻需要你顯示出自己的最後一道門檻,別人就會自覺。但是,如果你一直沒有原則,那麼就不要怪別人“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