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待人之道:迎來送往有規律(5)(1 / 3)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也有行為上的從眾。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從眾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

在生活中,從眾效應總是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人們總是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心理學家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同意我的人很多”本身就是具有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在職場中,我們重點要講的是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當一個人的“從眾心理”很顯著的時候,就容易在公司裏形成小團體。領導對小團體是非常反感的,試想一個領導看到手下正有一小團人緊密地聯合在一起,能夠集體為公司做事尚可,萬一有一個人離職,勢必會影響其他人的工作情緒,這樣他會放心嗎?

而且,對於個人發展來說,加入“小團體”也對自己極為不利,領導會認為這群人都是從眾的,其他人幹什麼,別人就會接著幹什麼,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有功勞時不一定有你的份,可是一旦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你一定是難逃其責的。“小團體”的特色,用《紅樓夢》裏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一損俱損”。

你在辦公室有親密的“圈友”嗎?這個小圈子的同事,是和你距離最近的親密同事,而且,這個小圈子也給你帶來了很多安全感。

人們往往喜歡把個人關係帶到職場中去,形成各種所謂的“圈”。一個新的加入者往往希望盡快得到“圈”的認同,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均屬於人際關係範疇。處於這一需要層次的人,他需要歸屬於一定的團體,渴望得到一定社會與團體的認可、接受,並與同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辦公室小圈子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圈子的存在是必然的:幾個人就可能是一個小圈子;對於一個公司而言,各個部門就是一個小圈子;對於一個集團而言,各個公司就是小圈子;對於一個行業,各個集團就是一個小圈子;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各個行業就是小圈子;對於一個世界而言,國家就是小圈子;說不定對於整個宇宙生命,地球也是一個小圈子。

加入小圈子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有人會認為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溝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協助,完成工作任務。還有人會認為,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夥伴會比遠處的朋友更容易讀懂你的現狀和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減輕工作及生活所帶來的壓力。

但是,小圈子的危害性也不容小覷。職場是一個競爭的場所,和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利益衝突。如果顧念小圈子的交情或缺乏成熟駕馭小圈子的能力,小圈子就容易圈住自己,給自己的發展帶來致命的桎梏。

小圈子帶來的從眾心理反應也是很危險的。在小圈子中,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小圈子的參考行為也是有限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時。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有這樣一則事例,讓人觸目驚心。

1978年的瓊斯城集體自殺事件,是社會認同原理造成的一個悲劇。一個起源於舊金山的邪教組織人民聖殿組織,在領導人吉姆瓊斯的號召下,910名成員集體自殺,大多數人是有秩序地、心甘情願地死去的。這裏,當人們不知道如何是好時,常常會以他人的行為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先是有幾個作表率的人喝下毒藥,其他人就一個接著一個喝下了毒藥。當他們不知道如何是好時,可能就會覺得,輪到自己時喝下毒藥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正因為瓊斯城是一個小圈子,這裏的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小圈子裏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才出現了後麵的慘況,而且據說場麵井然有序。

此外,曾經有人作過這樣的假設:在高速公路上,兩位司機純屬巧合地決定在同一時間改變車道,那麼緊跟在他們後麵的兩位司機很可能作出同樣的動作,認為前麵的司機發現有塞車現象。因此,產生的社會認同對那些跟在這幾輛車後麵的司機的影響就大了。連續四輛車都打了轉向燈,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就無法否定社會認同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