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之道(1)(3 / 3)

“100萬好嗎?”走私犯仍不死心地問。牧師突然大發雷霆,用力把那人推到門外去:“你快給我滾出去,你開的價錢,已經快接近我心裏的數目了。”

這個牧師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深長的。牧師盡管“離上帝最近”,可他畢竟不是聖人。他的心裏,也有“貪”的念頭,隻不過他給自己的道德定的價碼比常人要高而已!這位牧師又是可敬的。當他眼見走私犯出的價碼逼近了他自定的道德價碼時,他果斷地掐滅了貪欲,在巨大的誘惑麵前說出了“不”。他最終守住了自己做人的底線。

人不可被誘惑所淹沒,否則,人便失去了自我。人一旦失去了自我,也就不能稱之為“人”了。由此觀之,麵對誘惑,既應有所取又應有所舍,既應有所投入又應有所自持,既應有所熱忱又應有所節製,從而能在誘惑的包圍之中,頭腦清醒,心態平靜,行為規範。

儉樸人生——見素抱樸

[原文]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老子·第19章》)

[今譯]

保持純真,生活儉樸,減少私心,減少欲望,棄絕學習,能做到這些,就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了。

[按語]

莊子: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河上公: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抱樸者,當見其篤樸以示天下,故可法則。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欲者,當知足也。

劉師培:按“私”當作“思”。《韓非子·解老篇》曰:“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思”“欲”並言。又《文選》謝靈運《鄰裏相送方山詩》李注引《老子》曰:“少思寡欲。”此古本作“思”之證,即釋此“少思”也。

《易·否卦象》中說:“君子用節儉的品德克服艱難。”《說苑·反質篇》裏麵記載:秦穆公問由餘說:“古時候聖明的君主、帝王,他們得到政權和失去政權的原因是什麼呢?”由餘說:“我聽說是因為節儉才得到政權,因為奢侈又失去了政權。”範堯夫告誡他的子弟說:“隻有儉,才能幫助你清廉;隻有仁恕,才可以使你修養道德。”五代時的王樸和世宗說:“恭敬節儉,可以增加財富。”

儉樸,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儉樸的生活方式,使一個人內心感到充實。我們常說知足常樂,有恬淡修養的人,他在物質上永遠會滿足、喜悅;而物欲愈多,想要享受和占有的也越多,他的內心會感到越空虛。一個內心有空虛感的人,就是一個貧窮的人。所以富有或貧窮,並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是否有節儉的習慣。一個節儉的人,他是富有豐足的;一個浪費的人,他永遠不會富有,而且會慢慢走向貧窮,內心常有貧窮匱乏的感覺。儉樸的人,生活單純,懂得集中心力;他們不奢侈浪費,深知無欲則剛的道理。儉樸使一個人能集合心力和財力,去創造更多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業。無論是企業家或慈善家,他們都深諳此道。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儉樸更是知足常樂之道。所以勤儉是我們中國人一向重視的生活智慧。

儉樸有三大益處:使人安分守己,不求於人,培養廉潔的作風;使人積極奉獻,多行善事,廣施功德;使人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早年他白手起家,靠著過人的聰明和堅韌的意誌,終於發了大財。可是,他日常生活依然十分儉樸。他年紀大了去檢查身體,發現營養不良,錢到哪裏去了?全做了社會慈善事業,新加坡南洋大學就是他親手創辦的。在國內自己的家鄉,他也到處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幫助一些苦難的人。他自己有錢並不享受。有一次和兒子一起出國辦事,兒子坐的是頭等艙,他自己坐經濟艙,下了飛機後,他對兒子說:“我們同時到達,何必花那麼多冤枉錢?”我國著名的佛學大師淨空法師高度讚揚陳嘉庚“這老人不同凡響”。他的兒子曾經被強盜綁票,強盜提出條件要多少贖金。陳嘉庚通知強盜:“你把我兒子殺掉好了,我一分錢也不會給你,我的錢全部拿去做公益事業了,絕不給後代。”真正是全力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念念為人想、為社會想,沒有為自己想。那個強盜接到通知,把他的兒子放掉了。所以直到今天,提起陳嘉庚老先生,祖國內地和新加坡許多人都對他的偉大人品念念不忘。

又如台灣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被譽為“華人經營之神”,他取得事業的成功後,生活上卻十分儉樸。王永慶很少在外麵吃飯,一般是在台塑大樓後半棟頂樓的招待所內宴請客人。采用的是“中菜西吃”方式,大家圍在桌旁,各人端著盤子,由侍者分別分菜,一人一份,吃完再加,避免浪費。除了必要的活動外,他一般不穿西服。他的一條舊毛巾用了27年,妻子心疼地想換一條,王永慶卻說:“既然能湊合著用,又何必要換新的呢?就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覺,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像陳嘉庚、王永慶這樣事業有成的富豪,發財後並沒有過著奢侈的生活,而是將賺來的錢用到社會上去,使之成為有用之物,他們在創造著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精神財富,這樣的人生,是品質人生,是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