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生之道(2)(3 / 3)

所以,真正的成功,無成就之日,也無滿足之時,能有所成也是應該的,成功絕不是人們放蕩、墮落的理由,這就是大器晚成。

懂得珍惜——治人事天,莫若嗇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老子·第59章》)

[今譯]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懂得珍惜更重要的了。懂得珍惜,正是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

[按語]

韓非: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也。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知識之任。苟極盡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之。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

高亨:嗇,從來從回。來,麥也,即收麥而藏於回中之象也。是嗇本收藏之義,衍而為而愛而不用之義。此嗇它謂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於無為也。

由於自然的必然性而發生的一切事件,不管多麼可怕,它們自身都包含著一種安慰。人生如朝露,如夢幻,應該懂得珍惜,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就生命的有限性而言,能活著就是一種福報,一種令人讚歎的喜悅。但有許多人不懂得珍惜它,一天到晚挑剔東挑剔西,不滿這不滿那。他們失去歡笑,也失去生活的勇氣。他們把生活變成了煩惱,把人生變成了受盡煎熬的曆程。

具有睿智的老師,總是舉起他們的教鞭,敲醒學生們的昏沉說:“別再傻了!雖然窮,但誰也阻止不了你在苦中作樂。為什麼不唱一首歌,額手稱慶說‘今天我活得很開心,精神生活很平靜’呢?”

有一次,一位媽媽跟心理醫生說起自己的不幸遭遇:“我的婚姻生活觸礁,先生另有新歡,我活得很痛苦。”她說著就哭起來了,訴說心中的恨事。最後心理醫生告訴她說:“你的婚姻生活已經夠慘了,為什麼還要這樣折磨踐踏自己呢?要惜福!除了先生有外遇這件事,你各方麵都還好,有子女、有工作、有住處、有體力、有理想。為什麼不把眼光投在現在有的事物上,去珍惜它,讚美它,拓展它,而要一頭栽進那點缺陷,做缺陷世界的囚犯呢?”這位媽媽與心理醫生談了半個小時後,終於拭幹了自己的眼淚,告訴心理醫生說:“我願意珍惜自己現有的一切。”

《唐語林》中有兩則吃餅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及割肉,割完之後,用麵餅揩手上的肉汁,太宗不做聲,眼睛斜視著他。不知是這位宇文士及有節儉的習慣還是因為感覺到芒刺在背,總之是不動聲色地用餅揩好手,然後從容地把這塊餅吃下去了。那一邊太宗也鬆了一口氣。到了唐玄宗這一輩,國家已經很富裕,寵妃還享用萬裏飛騎送來的荔枝,但他本人卻也很舍不得一塊餅。這一回割肉的是太子李亨,他也用餅擦手上的肉汁,玄宗也一直盯著他看,大不高興。太子慢慢地舉起大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玄宗非常高興,對太子說:“福當如是愛惜。”“福”在古代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中國語言中有“惜福”一詞,就是從愛惜糧食這個意思上來的。

為人處世,應有勤勞節儉、冰清玉潔的操行。也隻有勤儉,才能永保廉潔;隻有冰清玉潔的操行,才能長久處世。守住節儉並依此修持,貧窮時可以獨善其身,富貴時可以兼濟天下。守住了勤儉,就足以為萬世師表。勤就不缺乏財物,儉就知道節餘;勞就能進益,節就能知足,這是古代人惜福的方法。在勤、儉、勞、節中,儉是首要的。

宋史記載:宋代的永寧公主,曾經以一身豪華的高貴打扮來拜見皇上,皇上說:“從今以後不要這樣打扮了。”公主笑著說:“這又能花費多少錢?”皇上說:“作為皇帝的女兒都如此奢華,宮廷裏必然效仿起來。宮裏人人都綾羅綢緞,京城市麵上的高檔服裝價格就會抬高。京城裏的高檔服裝價格太高了,百姓們必然追求利益。你生長在富貴的家庭裏,應該知道珍惜福分,不能生出不好的念頭來。”

人生福祿,都有定數。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餘;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儉為寶貝。並不隻是生活中應該懂得節儉的道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懂得節儉,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吃喝上節儉,可以養護脾胃;在嗜好上節儉,可以集中精力;在語言上節儉,可以調養氣息;在應酬上節儉,可以養身安神;在思慮上節儉,可以少生煩惱;在欲望上節儉,可以清心養德。凡事減省一分,便增益一分。這雖然是持身之道,也不失為處世之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