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處世之道(1)(1 / 3)

韜光養晦——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光

[原文]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光。(《老子·第4章》)

[今譯]

挫掉它的鋒芒,消解它的糾紛,調和它的光耀,混同它的塵埃。

[評注]

勞健:四句應讀如兩句,謂挫其銳以解其紛,和其光以同其塵也。用銳解紛,猶言用錐解結,與用光照塵,皆事理之常,今反言之,所以明無為之旨。若分釋作四句,則無以顯其義。

蔣錫昌:銳紛二字皆指欲望而言。蓋人欲之銳,可以起爭盜,其紛可至亂心。故“挫其銳,解其紛”,即前章“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之意,皆聖人所以減少人民之欲望,此乃聖人取法乎道之衝也。“和其光,同其塵”,即前章所謂“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亦即六十五章所謂“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沒人能每天都成功,一切都是相對的。聰明人會把才幹在事業中顯露出來,使它成為自己身上的發光點,從而讓別人去感覺,當你既有才華又知展示之道時,結果一定驚人。

我們不應矯揉造作,因為炫耀易流於自大,自大則不免招致輕視。展示也應以謙虛的態度流露,以免流於粗俗。露才過甚,為智者所不屑,應該是無言勝有言,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出之。巧妙地掩飾是贏得讚揚的最好途徑,因為人們對不了解的東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露你所有的本領,慢慢來,逐次增多。贏得一次輝煌的成功後再進行下一次,獲得熱烈的掌聲後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有韜晦之術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也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

《宋名臣言行錄》有一則故事:宋代名相杜衍的部下,半赴任某縣縣令,臨行前杜衍特意囑咐道:“憑你的才華去做縣令,實在太可惜了。但是,在這個位子上也不要做的太出色,隻需上下協調,處好關係就可。‘當韜晦,無露圭角’,如炫耀你的才華,反而會招損的。”那位部下反駁道:“先生一直教誨我們要以堅定的信念和良知多幫貢獻,造福於國於民,為何今天卻有如此相反的理論呢?”杜衍答道:“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巧於周旋在皇帝與列位大臣之間才得以信任。而於今,你隻是位縣令,一級一級向上爬,就要看你周旋的能力了。如果你上獲罪於上司,下得罪於民眾,雖有才華,也將無發揮的餘地了!”可見自古就有懷才不露是高手,鋒芒畢露招中傷的說法。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在了首屆民國總統後,想拉攏蔡鍔將軍,便以組閣為由,召其進京。蔡明知是調虎離山之計,但因時機未至,便毅然離開雲南北上。到了北京城,麵對袁世凱的籠絡,蔡鍔抱著棄世無為的態度,整天飲酒押妓,在八大胡同流連忘返。盡管如此,袁世凱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監視蔡鍔的行蹤。

不久,袁世凱稱帝,蔡鍔內心作痛卻不動聲色,他曉諭部下擁戴帝製。不但如此,蔡鍔還整天與袁氏幫凶六君子、五財神、八大金剛等人周旋,甚至幫助籌備登基大典。袁世凱疑慮稍減,而拿出巨款收買蔡鍔。蔡鍔接過了這筆巨款,存了下來以作日後事業的經費,表麵上更是沉溺於酒色,還經常留宿名妓小鳳仙之處,甚至為口角鬧到法庭要與夫人離婚。這樣一來,袁世凱完全放心,把密探全部撤掉了。對此,蔡鍔仍沒有反應,反而整忙於廣置田產,修造房屋,收集古玩,連公府召見也能得一見他的身影。

一天傍晚,蔡鍔停在小鳳仙的住所舉行宴會,遍請六君子、五財神等“高朋好友”。席間,蔡鍔興致欲狂,大飲大醉,嘔吐狼藉;來賓們也都醉醺醺的,各各興盡而返。次日天未破曉,小鳳仙推醒蔡鍔說:“時間到了。”蔡鍔聽後,迅速起床,悄然離去,然後赴天津,去日本,轉道海上至雲南。待得雲南獨立,其他各省紛紛響應,人們方才領悟蔡鍔行的是韜光養晦之計。

蔡鍔將軍之所以縱情聲色、購置田產、與妻子離婚等等,都不過是故意掩飾自己的真實麵目,麻痹老奸巨滑的袁世凱,以為日後反袁做掩護。對此,老奸巨滑的袁世凱毫無察覺,等達到目的後,袁氏夢醒無奈,徒然幡悔。

一般來說,置身波光詭譎的鬥爭場合,當自己的力量處於弱勢,時機尚未成熟等情況下,必須韜光養晦,做到深藏不露,掩飾自己真實麵目,隱藏自己的實和意圖,這樣才能讓對方放鬆警惕疑慮,不以你為敵而為友,至少也不要視你為敵。如此,自己才能夠贏得時間和機會,暗中奮發,積蓄力量,或者出其不意地克敵製勝。

中庸之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