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處世之道(1)(3 / 3)

《荀子·宥坐》篇:其(氵光)氵光)乎不(氵屈)盡似道。

老子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空虛無形的物體,但是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不可估量的。極其深遠啊,好像是萬物的主宰。它消磨了自身的鋒銳,解脫了自身的紛亂,調和了自身的光芒,又將自身混於塵俗之中。它是那樣的無影無形,可是又確實存在啊!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純潔民眾的思想,填飽民眾的肚皮,削弱民眾的意誌,強壯民眾的體質,永遠使民眾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念。盡力使心靈空虛到極點,使生活清靜不變,使萬物蓬勃生長,從而考察它們循環往複的道理。這些觀點都說明了道體空虛的基礎巨大的作用。以道家眼光看,為人處世,貴在以“虛無為根本,以柔弱為實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因順萬物的變化”。

處世中心若虛無就能容納萬事萬物,心若柔弱就能圓融通達。虛己待人就能接受別人,虛己接物就能容納萬物,虛己用世就能轉圓塵世,虛己用天下就能包容天下。胸懷空虛的人,無論是身處禍福安危之時,還是身處橫逆生死之間,都沒有不能接受的;胸懷坦蕩的人,無論是身處廟堂富貴之中,還是身處山林貧賤之際,都沒有不能通達的。這都是由於他們的心中總有一個主宰存在,不會被外物與環境同化。

虛懷若穀、虛衷接物,人的胸懷寬廣,天海也就空闊。有人問呂居仁怎樣使“天下歸仁”?呂居仁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隨口吟了一首詩:“麵前徑路毋令窄,徑路窄時無過客。無過客時徑路荒,眼前滿地生荊棘。”這是用寬來解釋仁。人心一寬就能大,人心一大就能容。

唐代大將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原本在節度使史思順手下聽差,但二人長期不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史思順外調,郭子儀因才華出眾而被任命為節度使,李光弼擔心郭子儀公報私仇,欲帶兵逃走,但又有點模棱兩可,猶豫不決。當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時,唐玄宗命郭子儀領兵討伐。身為大將,此時正是報效祖國的時刻,李光弼找到郭子儀說:“我們雖共事一君,但形同仇敵,如今你大權在握,我是死是活,你看著辦吧!但懇請放過我的妻兒。”營賬的氣氛頓時凝固起來,眾多將領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郭子儀感情用事,後果不堪設想。郭子儀畢竟具有大將風度,他握住李光弼的手,眼含熱淚地說:“國難當頭,皇上不理朝政,作為臣子,我們怎能以私人恩怨為重,而置國家安危存亡於不顧呢?”說完倒地便拜。李光弼被郭子儀的誠心所感動,他在戰鬥中積極出謀劃策,打敗了叛軍。郭子儀推薦李光弼當上了節度使。後來,李光弼的權力也日益增大,與郭子儀同居將相之職,二人之間沒有半點猜忌嫉妒之心。這不僅是郭子儀虛懷能容,寬廣能恕,更是以誠心感動人而獲得美滿的結局。就像廉頗與藺相如的關係一樣,郭子儀與李光弼的友誼也成為了千古佳話。

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十二月,盜賊挖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塚,官府派人搜捕,沒有抓住罪犯。內侍監管魚朝恩向來討厭郭子儀,人們認為是他幹的。郭子儀從奉天入朝,朝廷害怕他因此背叛,郭子儀拜見代宗,代宗提到了這件事,郭子儀痛哭流涕地說:“我長久帶兵,卻不能禁止殘暴的行為,因而許多士兵挖掘別人的墳墓。今天挖到我的頭上,這是蒼天在譴責我,不關係人事。”朝廷於是安定下來。

父親的墳墓被盜,郭子儀不追查犯罪嫌疑人,相反自責無法禁止暴亂,這種有隙補隙,無路讓路,寬廣無比的胸懷,也是虛懷若穀的最高境界。郭子儀其時大權在握,功高震主,竟然能善始善終,這不僅要有寬廣的襟懷,還要有巧妙的為人處世技巧。

功成身退——功遂身退,天之道

[原文]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9章》)

[今譯]

功成身退是自然運行的規律。

[按語]

河上公:言人所為功成事立,名跡稱遂,不退身避位,則遇於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

王真:身退者,非謂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

歐陽修: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

《周書》上說:“成功之下,不可久處。”這是曆代功成名就之人的座右銘。

範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官封上將軍。作為一名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和對人生社會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憑借他多年從政的經驗,深深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範蠡認為自己名聲太顯赫,不可以在越國久留,何況他也深知勾踐的為人是可以共患難,而難以同安樂,於是,毅然決定急流勇退。他給勾踐寫了一封辭職信,信中說:“我聽說主上心憂,臣子就該勞累分憂;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該死難。從前,君主在會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沒有死,是為了報仇雪恥。現已報仇雪恥,我請求追究使君王受會稽之辱的罪過。”越王對範蠡戀戀不舍,他流著淚說:“你一走,叫我倚重誰?你若留下,我將與你共分越國,否則,你將身敗名裂,妻子被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