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處世之道(2)(3 / 3)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再三闡述君子不可太露其鋒芒的思想,決非反複玩弄詞藻,實在是對處世經驗的深切總結。“不可太露其鋒芒”,並不是銷蝕鋒芒,而是指人應隱其鋒芒,不要恃才恃權恃財而咄咄逼人。其實,隱藏鋒芒也是一項強化自己的學識、才能和修養的過程,有利於培養自己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勇與技巧,是放棄個人的虛榮心而踏實地走上人生旅途的表現。

在日常社會中,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要出人頭地,為人所知。所以有才華的人便言語露鋒芒,行動也露鋒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胸無大誌,實際上隻是他們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便要得罪旁人,這樣,旁人便成為阻力,成為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阻力,成為破壞者。

《易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意思是說,君子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價而沽。天才能做到無此器最難,而有此器,卻不思此地,則鋒芒對於人,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所以古人說: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不磨平觸角,別人必將力折,角被折斷,其傷必多。可見天才的鋒芒就像額上的角,既害人,也傷己!如此來說,還不如沒有。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由此觀之,人才的選用也是如此。一些才華橫溢、鋒芒太露的人,雖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人生就是這樣,當你得意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太重要。適度地收斂起自己的鋒芒,掩飾起你的才華,才能順利地走好你的人生之路。

持盈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第9章》)

[今譯]

保持著滿滿的,不如趁早拉倒。

[按語]

河上公: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王弼: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知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朱謙之:《後漢書》申屠剛《對策》曰:“持滿之戒,老氏所慎。”“持滿”即“持盈”也。《史記·樂書》:“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此作“持而盈之,”於義為優。

《荀子·宥坐》篇裏有一則故事:

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子貢拜謁魯桓公的宗廟。在廟裏,他看到一隻盛水的寶器“宥厄”。孔子高興地說:“真幸運,我終於見到了這個器皿。”

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取水來。”水取來後,把水灌進去。當水灌到一半時,容器端端正正。當水灌滿時,容器一下子就傾倒了。孔子的臉色陡變,猛然醒悟,對弟子說:“對呀!滿了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持盈之道啊!”

子貢在旁邊問:“請問老師,怎樣才能保持滿而不傾呢?”

孔子說:“抑製而減少它。”

子貢又問:“什麼叫持盈之道呢?”

孔子說:“萬物由生到長,到最盛時就開始走向衰亡。也是這樣,快樂到極點就是要走向悲傷了。例如,太陽到了中午就向西偏移開始下山;月亮到了十五日又圓又滿,此後就開始轉盈為虧。所以,聰明智慧的人,要以愚鈍不敏來持守;勇武剛強的人,要用畏怯懦弱來持守;見聞廣博的人,要用孤陋寡聞來持守;富有高貴的人,要用窮陋節儉來持守;善於治理天下的人,要用謙讓恭謹來持守。”這是孔子的“持盈之道。”

法國數學家笛卡兒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偉大學者,但他也如同蘇格拉底一樣,聲稱學習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的無知。一次,有人問這位偉大的數學家:“你學問那樣廣博,竟然感歎自己的無知,是不是太謙虛了?”

笛卡兒說:“哲學家芝諾不是解釋過嗎?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未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沿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麵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就顯得更多了。”“對,對,你的解釋真是絕妙!”問話者連連點頭稱是,讚服這位學問家的高見。

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你覺得這奇怪嗎?一點兒也不奇怪,笛卡兒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識多者,在於他知道世界還有很多奧妙,也就是知道自己無知。而無知者,在於他不知道世界是怎麼回事,他怎麼會知道自己無知呢?

人類世界浩瀚幾千年的文明史,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裏的一粒沙。所以永遠不要說自己無所不知。隻有愚蠢的人才會那樣妄自尊大、自鳴得意。

莫裏斯·斯威策說過:“驕傲自大的人喜歡見依附他人的或餡媚他人而厭惡見高尚的人。而結果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軟弱的心靈,把他由一個愚人弄成一個狂人。”

豐收的稻子總是彎腰向著大地。無論在任何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評價得多麼高,你永遠都要清醒地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無所知的人,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