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處世之道(3)(2 / 3)

青蛙不服氣,繼續鼓著肚皮。隨著“嘭”的一聲,肚皮鼓破了。可憐的青蛙,到死也還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有一位登山隊員,一次他有幸參加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到了7800米的高度,他體力支持不住,停了下來。當他講起這段經曆時,朋友們都替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呢?為什麼不再往上攀一點高度,再咬緊一下牙關,爬到頂峰呢?“不,我最清楚,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一點也不為此感到遺憾。”他說。

青蛙不了解自己,受到了命運的懲罰;登山隊員了解自己,所以他安然無恙。了解自己,這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美好的境界。

現代人都有一種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們往往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之前,便一頭栽進一個過高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比較得來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後定出來的,所以每天要受盡辛苦和疲憊的折磨。

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與別人比較,總是希望獲得他人的掌聲和讚美,博取別人的羨慕,那麼,他就會慢慢地迷失自己。一個人成天乞討獲得別人的掌聲,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虛的,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就變成了負擔和苦悶,而不是充實和享受。所以,人貴在了解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人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悅。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強壯,有的人羸弱。每個人的性格、能力、經驗也各不相同。我們隻有依照自己的潛能去發展,那才有真正的快樂。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也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廬山反而看不清廬山真麵目是一個道理。要使自己對自我有自知之明,還得讓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自己。魯迅先生曾說過:“我有時解剖別人,但常常更嚴格地解剖自己。”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越明確,所表現的行為將越適合本身的情況,我們的表現也會越自然,越能給旁人一個正確的印象。同時旁人根據那些印象來與我們交往時,將不致引起什麼困難。就我們自己來說,對本身有一個明確了解之時,也等於有了一個做人的準繩,盡管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我們還能表現頗為一致的姿態與行為模式,別人也知道該怎樣和我們來維持適當的關係。

別太霸道——強梁者不得其死

[原文]

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老子·第42章》)

[今譯]

凡人所教導我的,我也發為議論去教導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這事例作為教學總綱。

[按語]

河上公:強梁,謂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從經教,尚勢任力也。不得其死者,為天所絕,兵刃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壽命死也。父,始也。老子以強梁之人為教戒之始也。王弼: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雲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羅運賢曰:“《說文》:‘父,巨也’。‘巨,規巨也’。‘教父’即‘教巨’,猶言‘教條’也。訓‘父’為‘始’,非是。”蔣錫昌然其說,謂:“‘強梁者不得其死’,蓋古人人遺言。此語與老子思想相合,故老子取以為教條也。”

社會上總有那樣一群飛揚跋扈的人,他們在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後就自恃己才,過高地估計自己,做事主觀性特強,辦事獨斷專行,說一不二,毫無顧忌,自鳴得意,瞧不起周圍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目空一切,總想在他人麵前“露一露”,顯示出一股“舍我其誰”的霸氣來。他們在說話、辦事過程中總是過分突出自我,總想壓倒對方,而且在語言中總是要流露出這樣的情緒來:“離了自己是絕對地不行,地球似乎總要轉慢了似地。”飛揚跋扈者隻需要他人的服從,不習慣他人說一個“不”字,他們尤其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隻要誰表示出一點不尊重他的意見來,他就認為這是一種對自己的侮辱,於是,變著法子會給人“穿小鞋”,甚至會為一點“小事”而將對方整得透不過氣來。有時對方已經繳械投降,還一個勁地窮追猛打,毫不手軟,置人死地而後快。

弓硬弦常斷,人強禍必隨。過於堅硬的,容易折斷;過於潔白的,則容易被汙染。天道忌盈。為人處世不可過於爭勝,過於求強,要自謙、自守。吃些虧並不是壞事,節製欲望並不是壞事。飛揚跋扈者的結局總不那麼美妙。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美國著名的五星上將之一,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19歲入西點軍校,23歲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走出軍校大門;50歲的時候,是美國陸軍曆史上最年輕原參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二戰結束後任美國遠東部隊司令官;美國侵朝戰爭時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52年的軍旅生涯在鼎盛期戛然而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