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處世之道(4)(2 / 2)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了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這個死者,正像《伊索寓言》裏說的:“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隻有拿到自己手裏的才是自己的,太貪心了會讓你失去一切。俄國詩人屠格涅夫有一次外出,遇見一個乞丐伸著枯槁的手向他討錢。屠格涅夫把手伸進口袋,忽然發現忘了帶錢包,他隻得懷著愧疚的心情,拉著乞丐的手握了握說:“真對不起。”那個乞丐卻緊緊握著屠格涅夫的手說:“兄弟,夠了,有這麼點就夠了。”

我們到處流浪,到處尋找,到處乞討,僅為了幾個叮當作響的銅板嗎?我們至今仍然像乞丐一樣乞求著人類的那份誠意。

我們從來不要求大人物能體察小人物的內心,隻企求他們不要妨礙小人物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我們從來也不敢奢望人類有一天會變得天使般美好,我們隻祈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足夠了。

不論走到東還是走到西,隻要靜觀我們的生活,就可以發現,人並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敢奢望的。有時,他要得很少,很可憐,有那麼一點就夠了。雨天的一把雨傘,情緒低落時的幾句安慰,生日的一張賀卡,平日的一個問候電話……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常常會發揮意想不到的功效。

知足常樂——知足之足,常足矣

[原文]

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

[今譯]

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是永遠滿足的了。

[按語]

河上公: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常足,無欲心也。劉鹹:“知止即知反。《經》屢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謂保富貴也,相對往來皆不常久,必反乃為常,乃能久。”常久,實《老子》之宗旨。

我們經常看到許多生活異常艱苦的人總是笑口常開,而且一般的情況常常是越是艱苦越是感到知足。這種生活態度常常叫外國人看了莫名其妙,很容易誤以為這是中國人的惰性。其實,中國人的知足,是一種做人的藝術,它小半出於無奈,大半源於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豐富以及應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圓滿。你要懂得,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當是尋求既有生活的快樂。知足如果能夠常樂,則不妨知足。知足是對現實生活欣然接受,當一個人無法改變生活的處境時,他除了欣然接受以外,還能有更明智的選擇嗎?人若有此種想法,在順境裏能優哉遊哉,在逆境中也能安之若素。

人生常常是無奈的,有時候會被迫置身於極不情願的生活境遇裏,甚至會落到萬念俱灰的地步,但是一旦他想到自己好歹有幸還擁有一個可愛的人生,便又知足地笑起來:“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無處下金鉤。”“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孔子遊泰山,遇到一位不知是何許人者,鹿裘帶素,鼓琴而歌。孔子見而問:“先生何樂也?”對曰:“天生萬物,人為貴,吾得為人,一樂也;男女有別,男為尊,吾得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行年七十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居常以待終,何不樂也?”

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知足是我們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之後的必然選擇。猛獸易伏,人心難降;壑易填,人心難滿。生活所能提供給欲望的滿足總是有限的。在人的現實生活中,“足”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不足”則是絕對的,永恒的。假如一個人處處以“足”為目標不懈追求,那麼他所得到的結果將是永遠的不足;如果一個人以“不足”為生活的事實予以理解和接納,那麼他對生活的感受反倒處處是足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