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修身之道(2)(3 / 3)

淺顯地說,也就是,隻要你懂得欣賞,宇宙間的美好事物就都屬於你。日月星辰何等高不可攀!但隻要你欣賞它們,它們就屬於你。別人不懂欣賞,它們就不會屬於別人。在另一方麵來說,卻是無論有多少人欣賞它們,也舉影響或剝奪了你欣賞它們的可能,反而會使你覺得有了更多的同道與同好,而更加快樂。這是一種最無私、卻最豪華的擁有。

當你了解這一點,自然就不再覺得花費幾十萬金,買一盆蘭花,是一種值得自豪的擁有。因為自然界不知有多少值得欣賞的花卉。你也不再以為把一些礦石的碎粒珍重收藏,是擁有了值得誇耀的東西;因為地球上多的是比你所能珍藏的更巨大的礦石。你即使盡你所可能有的空間,想把全球值錢的、難得的、美麗的東西收藏,你又能容納多少呢?

假使世外有一雙無形的眼,俯視人間奔走鑽營,苦苦積攢著這些永遠搬運不盡的草木礦石,以為這就是欣賞與擁有,而不知放眼整個宇宙的奧妙神奇;更為了私利與私欲,對美好的自然界,爭相砍斫,不知愛護與保持,它將會如何的悲憫人們的愚昧啊!

這雙無形的眼,就是我國道有的眼。儒家給我們熱情,教我們奮鬥;道家給我們境界,教我們超然。它的特色是,騰身在世界之外來看世界,卻又能看到,自己也是在這世界之中。人能“超然”,所見才會普被廣遠;才會寬大無私,而不會被塵間私利、私欲、私人恩怨所牽絆。盡管自己生活在世間,卻能隨時騰身出來,置身世界之外,來看這世界。著眼點既遠大,所見事物的範圍也就寬朗。因此,道家情調的詩詞中,所看到的是“天與一輪釣線,領煙波千億”的浩渺與空濠。道家情調的畫幅上,一葉扁舟,在萬頃輕波之上,舟中人物,卻是似有如無的渺小。廣大的視野,所給人的啟示,正是無須狂傲,不必矜誇的深度,與開闊的胸襟。

這一份無須自我矜誇的溫和與謙衝、淡泊與超逸,不但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人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相形之下,那些隻知為私利、私榮而奔走鑽營,得一時幸進,便覺沾沾自喜,自以為這就是積極有為的表現,而嘲笑那些不知攘臂而先的人是落伍與失敗的人們,是何等的淺薄與俗陋啊!

這種博大寬朗的生活態度,蘊含著高深的哲思和快樂的生趣。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就是指這種無所不在、悠然忘我的、最高境界的欣賞之情。這份“超然”的欣賞力,就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高層次的“美育”。

人生不可忽略這份“超然”的欣賞力。有了超然的欣賞力,才有超然的人生態度。當一個人,能超然於私利與私榮之外來做事的時候,才能清廉,才能公正,才能專心任事,而不被外在因素所惑;才能產生儒家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誌節。

一個人,能超然於私利與私榮之外來與人交往,才不致為私利與私榮去戒備朋友,背叛或出賣朋友。才會有“刎頸交”與“忘機友”的純情出現。

一個人,能超然於私利與私榮之外,去欣賞“大”的世界和整體的自然的時候,才不會眼光如豆,一味奔走鑽營,想把世上萬物都搜刮到自己襄中;才不致因內心的醜惡邪佞,而影響到生活麵目的美好,才有了高不可攀的格調,和堂堂正正的威儀。

用這樣的胸襟去做事,才不會被私利與私榮所誘,才能大公無私。因大公無私而為人群所愛戴與擁護,無需強求,即能賣至名歸,自然而然地登上事業的巔峰。

以德為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己,而有以為。(《老子·第38章》)

[今譯]

上德之人不講求德,因此就有德。下德之人不離失德,因此就無德。上德之人無為,而無所作為;下德之人無為,而有所作為。

[按語]

河上公: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奚侗:上德德之最上者也,不德在與德合休而相忘於德也,如此則德常在我而終身不離矣。不失德言保守其德,惟恐失之,則身與德為二,而德終不在我也。

一個人做人成功與否,與他自己的品格有很重要的關係。做人有許多“硬件”必須要考慮,換句話說,隻有把“硬件”搞好,才能擴大成功的“內存”。有些人認為,這些“硬件”在關鍵時刻起不了多大作用,例如“德”即為其一,不是有些無德之人也過得很滋潤嗎?其實,這是最大的誤解——是對做人之本的歪曲,你想,一個品德極端糟糕的人,怎麼可能登上成功的大雅之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