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越過大別山,宛如行於無人之徑,未遭任何抵抗。當楚國發覺,吳軍早已到達柏舉,以逸待勞,擊潰倉促來襲的楚軍。楚軍將帥之間本來彼此勾心鬥角,競相邀功,整體戰力無以發揮,柏舉一敗後,士氣全無,自此兵敗如山倒。吳軍在孫子指揮下,從柏舉直入楚國都城郢都,一路追擊楚軍,前後達十日之久,逼得楚王棄城而逃。吳楚爭戰七十年,至此終告一個段落。
孫子作為一位統兵元帥,理應為此次的勝利感到滿意。然而,此時孫子的心境萬分沮喪和失落。他目睹吳軍攻入郢都後,從吳王到文武大臣,個個都是貪戀於楚王室的美女財寶,軍隊則恣意搜刮,打殺劫掠,紀律蕩然無存。而伍子胥為了報仇,竟將死去多前的楚平王從棺木中挖出鞭屍。各種惡行,令孫武不禁自問:六年來的策劃、部署、訓練、征討、枕戈待旦,步步為營,到如今轉戰千裏,完成破楚大任,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難道是為了個人的報仇泄憤,逞縱私欲嗎?嚴酷的現實,使孫子的境界突然躍出了兵法的迷宮之外。
當秦國應楚國之請,派兵前來救楚,將吳軍擊敗後,伍子胥希望****,力保江山。而孫子卻勸他適可而止——既已破楚國都,逐走楚王,且又掘屍泄恨,夫複何求?孫子在吳軍班師回國後,急流勇退,飄然隱去,不知所終,史書上再也尋不出他的蹤影,隻留下兵法十三篇,傳誦人間,影響和左右著一代又一代的戰爭進程。
孫子留下的十三篇兵法,即《孫子兵法》,又稱《兵策》、《吳孫子》、《孫子十三篇》,全書從十三個方麵詳細講述了行軍打仗的要訣與智謀,共五千九百餘字,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最著名的一部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言簡意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數篇章談及具體戰爭問題外,其餘均可以“原則”視之。它不僅討論了戰爭這種人類社會現象,而且透過戰爭觸及人類本質的一些屬性,所以,到今天人們不僅在戰爭行動時依賴它的指導,而且在進行政治、經濟、體育競爭等種種活動時也可從中得到啟迪。
本書從《孫子兵法》中挑選出近百個影響深遠、含義豐富的句子,分為戰爭、將才、治兵、謀略、攻防、製勝、機變、虛實等章節對孫子智慧進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譯文,還有曆代論引、兵法劄記、人生感悟,能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孫子的思想。
書中難免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