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子談戰爭(2)(1 / 3)

《呂氏春秋》曾經記載:越國王子搜看著越國人接連三次殺掉國君,王子搜擔心自己被立為國君後也會遭到殺害,於是就逃到一個山洞裏躲起來。越國沒有國君,越國人到處尋找王子搜,終於在山洞中找到了他。可是王子搜不肯出來,越人就把艾草點燃,用煙熏他,逼他出來。

王子搜忍耐不住,被迫從山洞裏鑽出來,越人推搡著把他請上國君的車駕。王子搜上車後仰天長歎:“蒼天啊!為什麼你不能放過我?”其實,王子搜並不是害怕做越國的國君,而是害怕做國君所帶來的可怕後果。“軍爭為利,軍爭為危”,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給你帶來無上的尊貴和無盡的財富,同樣也會給你帶來無窮無盡的禍害。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的道理也適用於市場競爭。一個企業能否及時準確地把握競爭之“利”的“危”,並采取有效的措施,發揮其“利”、避免其“危”,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的關鍵所在。為此,許多大企業不惜重金聘請專家學者組成智囊團,提供市場競爭中的“利”與“危”的信息,研究本企業所麵臨的經濟環境和本企業所處地位,以調整經營結構,變有利因素為經濟利益,變危害為有利或減小危害,使企業在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途有所不由——途有所不由

[原文]

途有所不由。(《孫子兵法·九變篇》)

[今譯]

有的道路不要去走。

[曆代論引]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李筌曰:道有險狹,懼其邀伏,不可由也。

杜佑曰:厄難之地,所不當從也。不得已從之,故為變也。

梅堯臣曰:避其險厄也。

張預曰:險厄之地,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故不可由也。不得已而行之,必為權變。韓信知陳餘不用李左計,乃敢入井陘口是也。

[兵法劄記]

“途”,道路。“由”,通過。“途有所不由”這句話可作多種理解,其一,按正常情況該走的道路偏偏不走,另選迂回的道路走,以期達到出奇製勝。例如三國時期曹魏將領鄧艾伐蜀的繞道陰平。其二,險隘而不便展開隊形、不利作戰行動的道路不走以免得不償失。其三,可能有伏兵的道路不要走,以免中圈套遭伏擊。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魏元帝下詔書命令諸軍征伐蜀國。蜀國得知消息後,立即調兵遣將增援駐守在遝中(今甘肅岷縣南)的薑維。兩軍經過幾次激烈交戰,蜀軍薑維、廖化、張翼、董厥等退守劍閣,集中兵力抵抗魏軍。魏軍主將鍾會率十萬人進攻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在劍閣受阻,久攻不下,部隊缺糧,準備撤退。征西將軍鄧艾率三萬餘人在西線進展順利。他經過詳細分析形勢後認為,薑維經過長期征戰,兵力損失很大,魏軍應當乘勝進攻,不給喘息機會,方能取得徹底勝利,不然就會半途而廢。於是決定從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走小路經漢中德陽亭攻取涪城(今四川綿陽市),然後出劍閣西一百多裏,再長驅三百裏至成都,用奇兵直搗蜀國腹心。

這年冬天,當鄧艾引軍由陰平小道向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進發,軍至馬閣山(今四川平武東南)時,他的部隊遇到了山險、糧缺、人乏的嚴重困難,處境十分危險。麵對艱險,鄧艾毫不鬆懈鬥誌,他一邊指揮士兵“鑿山通道,造作橋閣”,繼續前進,一邊鼓勵士兵頑強拚搏,戰勝困難。在行軍到一處荒山絕壁,遍野荊棘,野藤纏繞,實在難以行走時,鄧艾急中生智,用牛毛裹住身體從山坡上向下滾。將士們見主帥如此不怕死,也就勇氣倍增,想各種方法,衝破險阻,向前挺進。就這樣,經過艱難行軍七百餘裏,鄧艾軍終於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軍到了江油城,蜀國守將馬邈猝不及防,被迫投降。接著,鄧艾又與蜀將諸葛瞻所部展開激戰,諸葛瞻不敵,節節敗退至綿竹(今四川德陽)。鄧艾毫不放鬆,揮師攻破綿竹,斬殺了諸葛諸葛瞻及黃崇等蜀將。繼而又乘勝直搗成都,迫使蜀國“劉禪君臣麵縛,叉手屈膝”請降。

鄧艾以其非凡謀略和英勇善戰,一舉滅掉了在成都經營了四十多年的蜀國,創造了中國曆史上長驅奇襲大獲全勝的著名戰例。

[人生感悟]

戰場上,軍隊有的道路不要去走;人生中,做人有的道路也不能去走,比如犯法的道路,有損人格的道路,傷害別人的道路。我們做人做事,社交處世,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必須腳踏實地時時謹行,處處慎獨,守住做人的底線,做個好人。

俗話說:難難難,易易易,不難也不易。要說難,一片貪欲之雲橫眼前,就可能叫人鑽入死胡同,直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也闖不過去。要說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見性也隻在刹那。關鍵看一個人有沒有真誠的信念、堅強的決心、剛毅的意誌和切實的躬行。

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可見一個人即使學富五車、著作等身或宏論滔滔、口吻生花,如不能躬行實踐,也不能算是真學問。

春秋時,魯國相國公儀休喜歡吃魚,全國各地很多人因此送魚給他,但他都一一婉言謝絕了。他的學生勸他說:“先生,你這麼喜歡吃魚,別人把魚送上門來,為何不要了呢?”

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收下別人所送的魚。如果我經常收受別人送的魚,就會背上徇私受賄之罪,說不定哪一天會免去我相國的職務,到那時,我這個喜歡吃魚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魚吃了。現在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國君就不會隨隨便便免掉我相國的職務,隻要不免掉我的職務,就能常常有魚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