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的想法是明智的。我們在工作當中,也免不了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誘惑,關鍵時刻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因貪小利而丟了大利。
居庸關城隍廟大殿有這樣一副楹聯:“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做個好人,是否能得到被孔子敬而遠之的鬼神們的欽敬不得而知,但要說到心安夢穩那是真實不虛的。而且,一個人一旦明白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再以無所畏懼的意誌來躬行、精進,“日新、日新、又日新”,這樣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有所超越和收獲,生命之花就能徐徐綻放,璀璨而芬芳。當你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處世時,你會覺得自己是透明的,是喜樂的,是清靜的,是完整的。
半濟而擊之——令半濟而擊之,利
[原文]
客絕水而來,勿近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孫子兵法·行軍篇》)
[今譯]
敵人渡河來戰,不要在敵人剛入水就去迎擊,而是讓敵人渡過一半時再去進攻,最有為利。
[曆代率引]
李筌曰:韓信殺龍且於濰水,夫概敗楚子於清發是也。
王皙曰:“內”當作“(氵內)”。迎於水(氵內),則敵不敢濟;遠則趨利不及,當得其宜也。
張預曰:敵若引兵渡水來戰,不可迎之於水邊,俟其半濟,行列未定,首尾不接,擊之必勝。公孫瓚敗黃巾賊於東光,薛萬均破竇建德於範陽,皆用此術也。
[兵法劄記]
半濟而擊,即當敵人渡水作戰時,抓住它正在渡水,部隊無法展開的機會發起攻擊,殲敵於水際灘頭。這是古代敵對雙方隔水作戰時常用的一種謀略。
半濟而擊之法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尚不得而知。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下,起兵伐夢。吳軍縱橫數千裏,連戰皆捷,遂拔郢都。在吳軍發起的一係列戰役中,吳軍先鋒夫概在清發水(約為湖北安陸、隨縣的氵員)水,趁楚軍半渡之時,發起一場銳利的攻擊。這是曆史上較早的半濟而擊戰例。
吳楚交鋒,楚軍連連敗北,銳氣已挫。先鋒夫概建議趁楚軍兵無鬥誌、將帥不和之機,全線發起攻擊,吳王沒有同意。夫概認為,為將之道,應見機而行,不必等待命令;拚死一戰,說不定能徹底打敗楚軍,到時候吳王怪罪下來,也可將功折罪。於是,他擅自率領所屬五千人馬,進攻楚軍大營。毫無防備的楚軍一觸即潰,吳王率軍全力投入交戰,楚軍全線潰退,主師子常逃奔鄭國。吳軍乘楚軍失去主帥群龍無首,部隊混亂之際,向西進行戰備追擊,到清發水追上了楚軍。吳王正要下令攻擊,夫概勸阻說:困獸猶鬥,何況是人,若逼之太急,楚軍會死力拚搏的。不如暫且駐兵,待楚軍半渡之時再行攻擊。到那時,楚軍先渡河的幸免於難,無心戀戰;後渡河的羨而爭渡,也會失去鬥誌,我軍定能大獲全勝。吳王接受了這一建議,孫武率中軍趕來時,也稱讚夫概的好主意。
楚軍大將蕪射初聞吳軍追來,準備列陣決一死戰,又聞吳軍複退,以為吳軍不敢窮追,即下令五鼓飽食,全軍渡江。誰知部隊十停剛剛渡過三停,吳軍就殺來了。楚軍士卒爭相渡江,頓時大亂,蕪射製止不住,隻得乘車疾走。混亂中的楚軍隨其主將亂闖亂竄。吳軍從後掩殺,殺得楚軍屍橫遍野,掠取旗鼓戈甲無數。追至雍(氵筮)(湖北京山西南),再敗楚軍的援軍,接著吳軍又連續打了幾個勝仗,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占領了楚國的國都郢城。
正在半渡中的部隊,有的已渡到彼岸,有的處在正渡之中,有的還在等待渡越,隊伍散亂,形不成整體戰鬥力。這種時候若受到攻擊,通常是難以招架的,而對進攻者來說,則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孫武是先作兵法十三篇,出山後開始給吳王講授。夫概作為吳王闔閭的胞弟,自然對孫子兵法有所了解。他能在楚軍敗退到清發水時,及時提出的主張,也稱得上是學以致用。
自孫武提出“半濟而擊”的戰術原則之後,這樣的戰例常見之於古今中外的戰史上。如在夫概半濟而擊的三百多年後,韓信的攻齊之戰,也運用了這一戰法。公元前203年,韓信攻齊。項羽派大將龍且率軍二十萬馳援,與韓信的部隊隔濰水對峙。韓信派人做了一萬條沙袋,於濰河上遊壩住水勢;又派一部兵力涉水進攻龍且,接觸後又佯敗而退。龍且率軍渡河追擊。這時韓信命部隊決開沙袋,龍且的部隊剛渡過一半左右,河水陡漲,韓信回師反擊,徹底打垮了龍且的部隊。
[人生感悟]
“半濟而擊之”,就是在對手開始行動,而未達到目的的時候下手,這個時候進攻對手不僅理由充足,而且取勝的把握也比較大。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準備剿滅王浚。但是王浚勢力強大,恐一時難以取勝。石勒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準備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言辭懇切,對王浚一番吹捧。王浚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的部下遊統,伺機反叛王浚,準備投靠石勒,石勒卻殺了遊統,並將遊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使得王浚對石勒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