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孫子談戰爭(3)(1 / 3)

突然襲擊——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兵法·九地篇》)

[今譯]

用兵的情理重在快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曆代論引]

曹操曰:孫子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李筌曰:不虞不戒,破敵之速。

杜牧曰:此統言兵之情狀,以乘敵間隙。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之處,此乃兵之深情,將之至事也。

陳(白皋)曰:此言乘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之便,則須速進,不可遲疑也。蓋孫子之旨,言用兵貴疾速也。

[兵法劄記]

這是孫子闡述突然襲擊思想的一段名言。“主速”,意為重在迅速。“虞”,料想、意料。“戒”。防備、警戒。

孫子主張“兵之情主速”,即自己的行軍、攻擊都使敵人意料不到,從而造成敵國強大的心理壓力,使敵人來不及防範,在敵人倉促應戰的情況下,我軍自然勝券在握。

公元207年,郭嘉向曹操建議,乘著北方胡人的力量還很弱小,應該盡快征服,以擴大地盤。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遠征千裏,襲擊烏丸。曹操率領軍隊到達易縣時,郭嘉說:“‘兵貴神速’,今於千裏之外去襲擊敵人,笨重裝備過多,難以取得勝利,況且容易暴露,敵人知道後,必然加強戒備,不如輕裝晝夜兼程,出其不意。”曹操覺得有理,就命令部隊放棄笨重物資,輕裝疾進,秘密通達盧龍塞,直搗單於庭。胡人根本沒有想到千裏之外的魏軍會突然殺來,因此毫無準備,一片驚慌,倉惶應戰,不堪一擊,很快被打敗。曹操從此解除了北部後方的威脅,形成了有利的戰略布局,可以全力與孫權、劉表抗爭,為統一天下,投下了漂亮的一招伏棋。

公元1636年8月,清軍大舉南犯。明廷料想清軍可能會西進山西,然後以山西為據點再向北京進發,於是調集兵力加強對紫荊關至固關一線的防守。不料,清軍卻由延慶南下,直入居庸關,占領昌平,經沙河、清河直逼北京。明廷急調山西、山東等地明軍馳援。不料清軍又避開北京,攻占了文安、水清,至雄縣後又回攻香河、順義、懷柔等城。然後又伺機攻下密雲、平穀地區,從而為徹底攻克北京鋪平了道路。清軍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連攻下北京周圍十幾座城池,令北京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明廷疏於對北京周邊地區的防守,而清軍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攻其所不戒”,與明軍打起了遊擊戰,所以才連戰連勝,攻無不克。

[人生感悟]

孫子說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也是人生戰場的進攻要則。

許多事應該有勇氣和決心去爭取。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時常並不是對這問題的本身不能理解,而被枝節問題所困擾,我們太容易被周圍人們的閑言碎語所動搖,太容易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以至於給外來的力量一種可以左右我們的機會。誰都可以在我們搖晃不定的天平上放上一個砝碼,隨時都有人可以使我們變卦,結果弄得別人都是對的,自己卻沒有主意,這真是成功途中的大障礙。

要想沒有這種障礙,自然得先誤碼練自己對事理的判斷能力。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訓練自己在判斷之後,堅定、勇敢、有自信地去把這個判斷付諸實施的能力。

對一個堅決朝目標走著的人,別人一定會為他讓路。而對一個躊躇不前、走走停停的人,別人一定會搶到他前麵去。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們應決心朝著既定的方向走去,越直接越好,一定要堅決地信賴自己。威廉·沃特說:“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於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他將會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個人原本做了決定,但在聽到自己朋友的反對意見時猶豫動搖、舉棋不定,那麼,這樣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隻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積極進取,而是寧願在原地踏步,或者說幹脆是倒退。古羅馬詩人盧坎描寫了一種具有愷撒式堅忍不拔精神的人,實際上,也隻有這種人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這種人首先會聰明地請教別人,與別人進行商議,然後果斷地決策,再以毫不妥協的勇氣來執行他的決策和意誌,他從來不會被那些使得小人物們愁眉苦臉、望而卻步的困難所嚇倒——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行列裏都會出類拔萃、鶴立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