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孫子談戰爭(4)(1 / 3)

猴子掉下去後,樹的負擔輕了,生活又開始恢複正常。

這個故事寫盡了企業中的世態炎涼。顯然,故事中的這些“猴子”無論是“上麵的”,還是“下麵的”,都各懷私心,都隻想到讓自己吃到果子,而沒有考慮怎樣使樹多長果子。這樣的“猴子”,理所當然要掉到“樹”下去,被“樹”拋棄。

那些隻想自己吃到果子,不能與公司共命運同成長的員工,心中普遍存在兩個錯誤認識:一是認為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是對立的;二是認為個人前途與組織前途沒有關係。事實上,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是統一的。在一個企業裏,利益分配是這樣的:一部分以稅收形式上繳國家,一部分以公益支出形式給了社會,一部分以分紅的形式給了股東,一部分以薪金福利等形式給了員工,一部分留在企業裏作為企業下一步發展所需的公積金。

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難免存在著你多我少,或者你少我多的選擇,從某一個時間點上看,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是衝突的。但從一個較長時期來看,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絕對是統一的。這是為什麼呢?你看看那些效益好的企業,員工的收入不是很高嗎?反之,那些效益差的企業,員工的收入不是很微薄嗎?不要太計較一時的你多我少。如果每一個員工都把目光放長遠一點,今天少索取一點,讓企業發展更快,明天獲取的就不會是這一點了,而是許多倍。

重在力與懾——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

[原文]

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以己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孫子兵法·九地篇》)

[今譯]

不必爭著與天下諸侯結交,也不用在別的諸侯培植自己的勢力。隻要施展自己的戰略計策,把兵威加在敵國之上,就可以攻占他們的城池,摧毀他們的國家。

[兵法劄記]

“養”,助長,培植。“權”,權勢。“信”音“申”發展,伸張。“私”,指自己的事業,力量。隳,音“恢”,毀壞。

“不爭天下之交”,並不是不可以“交”;“不養天下之權”,也不是不能夠“養”,關鍵是在奪取戰爭勝利這個根本問題上,著重點和立足點放在什麼地方,是放在“爭交”與“養權”之上,還是放在“力”與“懾”之上?回答顯然是肯定的,也就是孫子講的“信以己私,威加於敵”,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不論一個國家還是一支軍隊,要鞏固住自己的地位,並奪取戰爭的最終勝利,隻能是以實力為後盾,而不是別的。戰爭,說到底就是一種力量的較量,有力才會有威,才能懾服對方,也才能“其城可拔,其國可隳,力之不足,不僅征服不了別人,還有被別人所征服的危險。孫子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從根本上講,也是靠力與懾來實現的。正是由於虎的凶猛無比,才產生出懾魄的虎威,而貓長得再像虎,也產生不出虎的威來,原因也在於此。

春秋時期,江南的吳、越兩國世代相仇,攻伐不休,在越國力量不如吳國強大的情況下,屢吃敗仗,受吳欺侮。越王勾踐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狀況,自己忍辱向吳求和,並抓住時機發展自己,即所謂“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計劃十年後打敗吳國。勾踐為了鍛煉自己的鬥誌,堅持不過舒服的生活,就躺在柴草上睡覺,他還專六預備了一個苦膽,經常飯前或休息時嚐一嚐苦的味道,以示其誌。果然不出十年,越國就逐漸強大起來,最終以力征服了吳國。

這就是曆史有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當時,越國在實力不如吳國的情況下,如果越王勾踐不是忍辱求和,“臥薪嚐膽”,千方百計地發展國力,而是和吳國死打硬拚,最終也許就是越滅吳,而是被吳所滅了。可銅陵作為一個國家,有沒有實力,是否重視發展自己的實力,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在清朝時期,我國蒙受了巨大的恥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竭力衰,貧窮落後,這不能不是一個慘痛的曆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