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元朝統治搖搖欲墜。公元1355年6月,朱元璋率紅巾軍3萬人由和州(今安徽合縣)乘戰船千艘渡過長江,攻占了元軍盤踞的牛渚磯(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奪取了大量的糧食。
紅巾軍中有很多將士是和州人,時值和州大災,糧食奇缺,和州的將士都想把糧食運回和州,不願繼續進軍。朱元璋與大將徐達、常遇春商議道:“退返和州,前功盡棄,而且再要攻取牛渚磯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如今之計隻有斷絕將士的歸心。否則,大事難成。”
圖六:常遇春:超登采石
徐達和常遇春都點頭讚同。於是,朱元璋立刻傳令親信將士趕到江邊,將停泊在江邊的千餘艘戰船的纜繩砍斷,放任戰船順江而下。轉眼間,浩浩蕩蕩的船隊就順水而去,消失在浩渺的煙波霧靄之中。
全軍將士都目瞪口呆,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朱元璋對將士們說:“我們要想建立功業,就不能為一時的安樂所困擾。太平城(今安徽當塗縣境內)離此不遠,我們必須攻下太平城把它作為立足之地,然後攻取金陵,成不大業。”
將士們麵麵相覷,但戰船盡失,退路已無,隻好死心跟著朱元璋去進攻太平城。太平城守將鄂勒哲布哈從未遇到過如此不要命的隊伍,交戰不久即棄城逃走,紅巾軍奪取了太平城,有了安身之地。
[人生感悟]
人們在最困難、最危險,甚至是陷入“絕境”的情況下,隻要堅持奮鬥,便可以創造轉敗為勝、起死回生的奇跡,孫武提出“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這一思想是具有某種人生意義的。在爭奪激烈的商戰中,人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不過,隻要想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車到山前必有路”,咬緊牙關,振奮精神,重振旗鼓,是會“柳暗花明”的。隻要有一種憂患意識,有“置之死地而後”的精神,在前進的路上不管有多艱難險阻,就不會害怕。
一位原籍是上海的中國留學生剛到澳大利亞的時候,為了尋找一份能夠糊口的工作,他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沿著環澳公路走了數日,替人放羊、割草、收莊稼、洗碗……隻要給一碗飯吃,他就會暫且停下疲憊的腳步。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館打工的他,看見報紙上刊出了澳洲電訊公司的招聘啟事。留學生擔心自己英語不地道,專業不對口,他就選擇了線路監控員的職位去應聘。過五關斬六將,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萬五的職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卻出人意料地問他:“你有車嗎?你會開車嗎?我們這份工作要時常外出,沒有車寸步難行。”澳大利亞公民普遍擁有私家車,無車者寥若晨星,可這位留學生初來乍到還屬無車族。為了爭取這個極具誘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會!”“4天後,開著你的車來上班。”主管說。
4天之內要買車、學車談何容易,但為了生存,留學生豁出去了。他從華人朋友那裏借了500澳元,從舊車市場買了一輛外表醜陋的“甲殼蟲”。第一天他跟華人朋友學簡單的駕駛技術;第二天在朋友屋後的那塊大草坪上摸索練習;第三天歪歪斜斜地開著車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駕車去公司報了到。時至今日,他已是澳洲電訊公司的業務主管了。
這位留學生的專業水平如何我們無從知道,但他的膽識確實讓人佩服。不完美,也給自己留一份希望去努力。如果他當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戰,不給自己以希望,絕不會有今天的輝煌。那一刻,他毅然決然地斬斷了自己的退路,讓自己置身於命運的懸崖絕壁之上。正是麵臨這種後無退路的境地,人才會集中精力奮勇向前,找到出路,從生活中爭得屬於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