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證明,軍事戰略雖然從屬於政治、自然及社會物質基礎,然而操縱戰爭、導演戰爭、決策戰爭方略,最終由人執行。
孫子選擇將帥,重智、信、仁、勇、嚴五德,具備五德方可為將。諸葛亮《心書》指出:“夫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係也,禍福之所倚也。”(一個將領,懸著士卒的性命,係著整個軍隊的成敗,連著人民的禍福。)
機械地執行君王指令而不考慮戰場形勢,隻能導致良機錯失、軍隊失敗的結果。因此,將帥要根據具體情況變通應敵,臨機處置。
一個不能控製自己的心理、不能把握自己情緒的將帥,很難控製戰爭的局勢,很難把握戰爭發展的趨勢。於是,孫子告誡將帥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五德——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原文]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計篇》)
[今譯]
所謂將帥,要考察他是否具有足智多謀,言而有信、仁愛部下、勇猛果斷、治軍嚴明等素質和能力。
[曆代論引]
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
梅堯臣曰: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何氏曰: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眾撫士;非勇不可以決謀合戰;非嚴不可以服強齊眾。全此五才,將之體也。
張預曰:智不可亂,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懼,嚴不可犯。五德皆備,然後可以為大將。
[兵法劄記]
選將執法在《孫子兵法》中內容十分豐富,它是治國、治軍的關鍵。曆史證明,軍事戰略雖然從屬於政治、自然及社會物質基礎,然而操縱戰爭、導演戰爭、決策戰爭方略,最終由人執行。
孫子選擇將帥,重智、信、仁、勇、嚴五德,具備五德方可為將。何謂“智”?第一是高瞻遠矚,從人類生存的大範圍來把握戰爭的發展趨勢;第二是清醒而準確的判斷力,以駕馭現實各種因素;第三為當機立斷的決策力,尤其是孫子十分重視集團決策的“廟算”,戰前廟堂集合,將帥共謀大計,以預測戰爭勝負。何謂“信”?即將帥個人威信,將帥的威信產生於仁愛、勇敢、嚴毅。何謂“仁”德?“孝、悌、信、愛”是仁德的廣義涵義,而仁德的將帥必然愛兵,以愛訓練隊伍,管理軍隊,激發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謂“勇”?勇是將帥人格精神的集中體現;不過,將帥之勇不是“一夫之勇”,而是“萬夫不當之勇”,同勇與謀的統一。何謂“嚴”?即將帥凜然不可犯的氣度,是號令嚴正、令出即行的綱紀。將帥五德是孫子治軍思想中人才學說的集中體現。在五德方麵,東晉著名的軍事將領祖逖值得讚賞。
祖逖因平定黃河南北紛亂,率兵北伐立下戰功,被封為鎮西將軍。在南征北戰期間,祖逖對部下親如兄弟,“其有微功,賞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儉樸,並和士卒一起不失農時,參加生產,外出打柴,解決軍需不足,振興中原經濟。他還十分體貼處在拉鋸戰中的人民和塢堡組織。當時散布在黃河南岸還有許多勢力弱小的塢堡組織。由於常常受到羯人首領石勒的侵犯,不能自持,許多塢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國做人質。祖逖來到後,這些人顧慮重重,不敢與之接近,怕石勒報複。祖逖知道後,立即宣布:凡兒子在襄國者“皆聽兩屬”,即準許其在歸屬晉軍後,表麵上仍然附屬石勒。還經常派出小分隊佯擊這些塢堡組織,讓石勒知道他們沒歸順晉軍。這樣,塢堡組織解除了顧慮,開始幫助祖逖。石勒稍有什麼動靜,他們便向祖逖報告,使祖逖打了許多勝仗。祖逖對戰俘也采取優待辦法。一次他的巡邏兵抓獲了一個石勒轄區的人,他親令款待,給他講明道理,然後放回,此人回去後,到處講祖逖的好處,並率鄉裏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對那些死於戰亂中的百姓加倍重視。發現後,即命令部屬予以掩埋,並為之焚香祭奠。許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動,有的置酒開會,流著眼淚說:“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當時百姓中流傳一首歌謠:“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可見人民對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於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斷擴大,使石勒對他逐漸害怕起來。尤其是石勒正與東晉幽州刺史段匹(石單)激戰於厭次(今山東無棣縣境),無力南顧,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後路,便主動討好祖逖,親自派人“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塚二家”。又致書祖逖,“求通使互市”。祖軍逃到襄國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納,反斬其首級獻與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機休養生息,整訓軍隊,發展民間貿易,使黃河以南“收利十倍,於是公私豐贍,士馬日滋”,經濟迅速得到發展,為大舉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人生感悟]
孫子的“將帥五德”強調了三點:以“智”為上的指揮才能;以“信”、“嚴”為本的管理本領;以“仁”、“勇”為核心的帶兵作風。將孫子的“將帥五德”發散思維到管理的領域,正是領導者要修煉的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