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將軍是立下赫赫戰功而被封為安平君,有萬戶之邑可以遊宴玩樂,有萬戶之富可以安身立命。您隻有享受人生,而沒有舍身救國的準備。將領是士兵的主心骨,士兵是將領的手與足,您都放鬆了戰備意識,士兵又怎麼會有此覺悟呢?心不定,手足安能動彈?這便是你無法攻陷敵城的原因。”
一席語,使田單立刻提起精神,重返戰場,身先士卒,親臨陣地偵察敵情。總攻時,首先冒著矢風箭雨衝入敵陣,指揮若定,如此英勇的氣度,使士氣大振,終於攻破敵城。
[人生感悟]
借用孫子“知兵者,動而不速,舉而不窮”的用兵思想,可以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絕不會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的各種實踐活動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它決定著一個人的歸宿和生命的價值,對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態度起著決定的作用。人生目的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以認識為基礎形成的一種行為指向和結果。在紛紜的大千世界裏,喪失人生目的,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徘徊県徨,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虛度年華。
為了證明樹立目標的重要性,讓我們來假設一場生死攸關的籃球冠軍爭奪戰中的一個場景。兩支球隊在做了賽前熱身運動後,為投入比賽做好了身體上的準備。然後他們返回到更衣室,教練給他們麵授行動前最後的“機宜”,下達最後的指示。他告訴隊員:“夥計們!這是最後一戰,成敗就在此一舉,我們要麼會青史留名,要麼默默無聞,結果就取決於今晚!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名!整個賽季的成敗就在今晚!”
隊員們士氣高漲,一個個像打足了氣的皮球。當他們衝出門跑向球場時,幾乎要把門從框上扯了下來。可當他們來到球場上時卻愣住了,一個個大惑不解,十分沮喪和惱怒。原來他們發現球籃不見了,他們憤怒地大叫:“沒有球籃我們怎麼打球?”因為沒有球籃,他們就沒法知道比分,就無法知道他們的球是否命中,他們的比分是否多於對手。總之,沒有投球的目標,他們就無法進行比賽。球籃對於籃球比賽相當重要,對吧?那你呢?你是否也在打一場沒有球籃的比賽?如果是這樣,你的得分是多少?
聰明的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上進心的人,一定都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他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因而他的所有的努力,從整體上來說都能圍繞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進行,他知道自己怎樣做是正確的、有用的,否則就是做了無用功,或者浪費了時間和生命。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在36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製片人,電影史十大賣座的影片中,他個人囊括4部。他怎麼能這樣年輕就有此等成就?他的故事實在耐人尋味。
斯皮爾伯格在十二三歲時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為電影導演。在他17歲那年的某天下午,當他參觀環球製片廠後,他的一生改變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參觀活動,在他得窺全貌之後,當場他就決定要怎麼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觀看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後結束了參觀。
對許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為止,但斯皮爾伯格可不一樣,他有個性,他知道他要什麼。從那次參觀中,他知道得改變做法。
於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裏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出他是那裏的工作人員。當天他故意地避開了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汽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拚成“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等字。然後他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於他夢寐以求的世界裏。從與別人的交談中學習、觀察並創造出越來越多關於電影製作的靈感來。終於在20歲那年,他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他在環球製片廠放映了一部他拍得不錯的片子,因而簽訂了一紙7年的合同,導演了一部電視連續劇。他的夢終於實現了。
斯皮爾伯格為什麼能夠成功呢?因為斯皮爾伯格知道他所追求的目標,也知道做法,他善於學習,用恰當的目標,為自己鋪就了成功的道路。在生活中,許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正確的指導方向和明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