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讓自己的兒子衝鋒在前,封賞在後,這無疑對部下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和韉策。嶽家軍大將楊再興原是曹成手下的一員戰將。公元1132年,嶽飛領兵打敗曹成,進駐莫邪關,但他的弟弟嶽翻卻被楊再興殺死了。楊再興在退卻時連人帶馬掉進了山澗,嶽飛手下大將張賓趕來要把他殺死。楊再興說:“請讓我先見嶽公,然後再死不遲。”說完,自縛來見嶽飛。嶽飛知道楊再興是一個有正義感、武藝高強的將領,又見他氣宇軒昂、英姿勃勃,心中十分喜愛,嶽飛不計殺弟之仇,把他收為部將,而且深信不疑。從此,楊再興忠心耿耿地跟隨嶽飛征戰,成了嶽家軍中一名傑出的將領,最後英勇戰死在抗金鬥爭的戰場。
嶽飛不計個人恩怨、待人以誠的作風,吸引了不少文人武士,他們紛紛慕名而來。有一個叫黃縱的文人,在嶽飛的部下掌管機密文書。有一次嶽飛給部下分沉香,黃縱分到了最小的一塊。嶽飛看到分得不均,又拿出一袋再分,輪到黃縱時,又剩下最小的一塊,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黃縱把這一切看在眼裏,感動得不得了。正是嶽飛的這種賞罰分明、待人以誠的作風感動了部屬所以嶽家軍的全體官兵,在平時都嚴守紀律,在戰時都樂於效命,具有極強的戰鬥力。金兵的鐵騎,多次以排山倒海的密集隊形,企圖衝垮嶽家軍的陣容,結果都沒有成功。他們連聲驚歎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人生感悟]
康熙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英明果斷、文武雙全,在他的治理下,清朝迅速強盛起來,進入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君主,康熙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政策影響最大,也最具有成效。
康熙對漢族士大夫知識分子實行的是又拉又打,以拉為主,而又加以防範的政策。清初,漢族作為一個被征服民族,政治地位非常低下,備受滿族人歧視。這種民族歧視的存在,使不少漢官心懷怨恨,苟且推諉,不肯盡心為朝廷效力。康熙為了安撫漢官,從形式上消除了明顯的歧視,一再聲稱“滿漢皆朕之臣子”,宣布“滿漢一體”劃出一品級,滿漢大小官員隻要職掌相同,其品極也就相同。官員的一視同仁極大地減少了漢族官員的不滿。
康熙還大批任用漢官擔任封疆大吏。康熙一朝漢族大臣為督撫等封疆大吏者反而多於滿人,其中不少人頗受康熙寵眷和信任,至於府州縣官則幾乎全是漢人。康熙對所信任的漢族大臣,往往也能推心置腹,深信不疑。康熙曾非常信任儒臣張英,幾乎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經常在一起討論一些軍國大計以及生活瑣事,時人評論說他們“朝夕談論,無異生友”。康熙還強調“君臣一體”,時而還邀請漢族大臣到禁苑內和他一起遊玩、垂釣。受邀請的大臣自然將此視為莫大的榮幸,從而對康熙更忠心耿耿了。
但是,康熙對漢族官僚士大夫、知識分子也還有防範和高壓的一手。他經常用一些心腹之人監視地方官吏和當地人民。他們這些人不斷用密折向康熙報告各地的民情和官場情況,督撫等大員的舉動更是監視的重點。清代嚴酷的文字獄就是起始於康熙。明朝滅亡後,有不少的明朝遺民對清政權表示不滿,他們使用種種手段發泄對清政權的不滿,其中發表文章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式。
康熙對他們采取了極其嚴厲的鎮壓措施,從清查明朝對清朝不滿的遺民開始,在全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搜捕活動。許多人因此而被株連,成百上千的人被投入監獄,甚至死去的人也未能逃脫處罰。一時間恐怖氣氛彌漫全國,人人噤若寒蟬不敢稍微流露一點對朝廷的不滿。康熙正是采用這種既拉又打的兩麵手法,恩威並施,才製止了漢族士大夫們的反抗企圖,從而鞏固了清朝的統治基礎,保證了國家的穩定。
以身作則——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原文]
令素行以教其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今譯]
平素管教士卒嚴格執行命令,士卒就能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平素不重視嚴格執行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養不成服從的習慣。平時的命令能得到貫徹執行,這表明將帥與兵卒之間相處融洽,互相信任。
[曆代論引]
梅堯臣曰:素,舊也。威令舊立,教乃聽服。信服已久,何事不從?
張預曰:將令素行,其民已信,教而用之,人人聽服。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