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孫子談治兵(2)(2 / 2)

杜牧曰:素,先也。言為將居常無事之時,須恩信威令先著於人,然後對敵之時,行令立法,人人信服。

[兵法劄記]

為了更好地領導士兵,作為將帥的就應該以身作則,做好部屬的表率,成為士兵的榜樣。鄧艾是三國後期魏國名將。出身貧寒,少年喪父,曾為人放牛。但胸懷大誌,用功自學,尤喜習兵演武,成年後即從戎,做了都尉學士。因說話口吃,改任後勤糧秣之責的官吏。司馬懿發現他很有才華,擢升其為屬隸,任專管文書章奏的尚書郎。後因出策屯田富國足兵和領兵征戰功績卓著,曆任南安太守、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太尉等職,封鄧侯。

鄧艾雖是位叱吒風雲的將帥,但他始終十分注意表率作用和嚴格要求自己。年輕時他就非常注意自己的行為規範。一次他經過名臣陳實之墓,見其碑文上刻有“文為世範,行為士則”的銘文,就自取名為“範”,字“士則”,後來發現宗族中有相同者,乃改為“士載”。此後一生,他始終堅持“行為士則”的信念。

作為出色的軍事謀略家,他不僅重視指揮作戰,而且非常重視以身作則帶好士兵。他關心士兵的疾苦,與士兵同甘共苦,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他處處身先士卒,幹在士兵之前,“身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他在遇到艱險時,帶頭“以氈自裹,推轉而下”,使將士們亦能跟著“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鄧艾“行為士則”,還突出地反映在從嚴治軍和不徇私情上。在進軍巴蜀之戰中,蜀將諸葛亮在綿竹擺上陣勢,抗擊魏軍。鄧艾遣其子鄧忠和司馬師篡分別從左右攻擊蜀軍。鄧忠和司馬師篡激戰失利,敗下陣來,回報鄧艾道:“敵軍強大,不可戰勝。”鄧艾大怒道:“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嚴厲斥責鄧忠和師篡,並準備立即執行軍紀,斬殺二人。鄧忠、師篡忙請罪重返戰場再戰,戴罪立功,終於攻下綿竹,打敗了諸葛瞻,直搗成都。

[人生感悟]

《論語》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也是告誡領導者必須品行端正,謹慎從事,以身示範。

領導者乃世人的榜樣,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喜怒哀樂,直接影響到部屬和群眾。如果他自身的行為規範、得體,即使不製定任何法令(規章)製度,人們也能自然地效法他的行為,走正道,做正事。然而,如果他自身的行為不正,胡作非為,即使製定嚴格的法令、法規,人們也不會執行。

在我國農村,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群眾看幹部的什麼?群眾看幹部如何說,更重要的是看幹部怎麼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做領導的念歪了經,做歪了事,部下和百姓自然是以歪就歪。相反,做領導的要使部下聽命於己,要取信於百姓,建立良好的領導者形象,應先自己規規矩矩,紮紮實實地做出個樣子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的政治家或軍人為了要打勝仗,不斷地要求人民萬眾一心、吃苦耐勞,但他們自己卻過著夜夜笙歌的奢靡日子。一般人民看了這這種現象,對這些政治家或軍人產生不信任感,他們因此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現代企業中也常見到相同的情況。領導者為了突破困境,要求下屬同心協力渡過難關,但身居要職的領導者卻依然浪費無度,公物私用。有些領導者雖然會對這種過於浪費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而有所節製,然而卻沒有太大的改變,依然濫用私權來滿足個人私欲,隱瞞實情和不公平的事到處充斥著,人事升遷受到賄賂或贈品所左右,這種公私混淆的現象尤其嚴重。

事實上,像這樣貪贓枉法的事在一般人的眼中看得十分清楚。上麵隻要稍有欺瞞虛偽而被下麵看穿,下麵的人就會對上級產生不信任,居上位者不可不謹慎地預防。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喜歡被管理,而且把領導者領導者視為體製一方的代表。如果領導者行為引起下麵人的疑慮,遲早會引起他們的反感而遭到背叛。因此,身為領導者必須真正地革新意識才能讓下屬信服。

俗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隻有自己願意做的事,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隻有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