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孫子談謀略(5)(2 / 3)

費爾的大決策,曲中見直,一言以蔽之,謀求機遇於未來。

兵不厭詐——兵以詐立,以利動

[原文]

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孫子兵法·軍爭篇》)

[今譯]

用兵打仗依靠詭詐多變來取勝,根據是否有利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按照分散或集中的方工來變換戰術。

[曆代論引]

杜牧曰:詐敵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後能立勝也。利者,見利始動也。分合者,或分或合,以惑敵人;觀其應我之形,然後能變化以取勝也。

梅堯臣曰:非詭道不能立事。非利不可動。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孟氏曰:兵法詭詐,以利動敵心;或合或離,為變化之術。

[兵法劄記]

“詐”是最高層次的軍事智之一。“兵不厭詐”,古今皆然。兵史證明,軍爭不是簡單地靠兵力數量,其中技巧往往是軍爭決勝的條件。

“兵以詐立”,概括了軍爭技法的主要內容。軍爭中,將帥必須以“詭道”為指南,以“奇正”變化為術,立足於“詐”,戰勝敵人。

“以利動”乃是“兵以詐立”的深化。“詐”術製敵的行動以對我是否有得為鵠的,有利於我方的,則行;不利於我方的,則止。“以利動”的方式“分合為變”,即根據敵情變化,分別采取分散兵力、集中兵力的方式隨機應變。

“兵以詐立”作為軍爭技法的戰略指導,決定了軍爭中軍隊的行動模式,行動原則,行動的傳導係統。

用兵之法,從動靜態勢研究,有動有靜。行軍之時,要隱蔽使敵人不知,就要靜。有時因機而變,行軍之時應特意張揚造成聲勢,以威懾敵人,就要動。動與靜有機相聯,權衡形勢,相機而動。所以孫子主張“懸權而動”。“懸權而動”是指軍隊要根據軍情地勢,權衡緩急,斟酌取舍,貴在隨機應變。

“以詐立,以利動”的戰法是魔鬼的伎倆,這樣的例子史不絕書。公元765年,安史之亂的叛將令狐潮,把唐朝將領張巡圍困在雍丘城中。令狐潮擁有4萬人馬,張巡卻不過2000兵丁,力量對比懸殊。但由於城中軍民同心協力,叛軍連日攻城均未能奏效。時間一長,城裏的箭用完了,情況十分危急。

張巡令部隊割來蒿草,紮了1000個草人,穿上黑衣,夜晚用繩子墜入城下。令狐潮的士兵在遠處看不真切,以為城中守兵突圍,便萬箭齊發,爭射草人。這樣搞了幾次,叛軍才發覺受騙。張巡把草人收回來,得箭數十萬支。以後,張巡又乘暗夜從城上墜放草人,敵軍卻暗中發笑,以為又是奸計,遂不加戒備。就在敵人習以為常之時,張巡挑選500名精兵組成“敢死隊”,身穿黑衣,乘夜暗從城上墜下。

當敵人還未完全從麻木狀態中清醒過來,500名勇士奮勇殺入敵營,乘亂點燃了營寨,敵軍猝不及防,大敗而走。這就是隱真示假、瞞天過海的“詐術”。當某種現象反複出現。人們最初會有較大反映,漸漸就會變得熟視無睹,多見不疑。張巡正是利用人們的這一普遍心理,才演成了“蒿人得箭,死士砍營”的生動活劇。

[人生感悟]

孫子“兵以詐立”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大可用於伸張正義、懲惡揚善、扶貧濟困等舉措中。

一位身著便服的偵察員走進列車上的廁所。冷不丁,一個妙齡豔裝的女郎一閃身也跟著擠進廁所,反手將門鎖上:“先生,把你的手表和錢包給我。否則,我就喊你侮辱我!”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場麵,偵察員清楚地知道,廁所裏沒有其他人,辯解是毫無意義的;稍有遲疑,女郎就會反咬一口,立即使自己身敗名裂。陷入困境中的偵察員急中生智,張著嘴巴不停地“啊,啊”,一個十足的啞巴,表示不懂女郎說的是什麼。

女郎趕緊打手勢,偵察員仍然窘急地“啊啊”著,見此情景,女郎失望了,真倒黴,怎麼碰上個啞巴!她轉身正想離去,這時,偵察員一把抓住女郎,拿出鋼筆,打著手勢請她將剛才說的話寫在手上。女郎欣然接受,接過鋼筆就在偵察員的手上寫道:“把你的手表和錢給我。不給,我就喊你侮辱我!”偵察員立即翻轉手掌,抓住女郎說:“我是便衣警察,你犯了搶劫罪,這就是鐵的證據!”女郎目瞪口呆,乖乖被擒。這位便衣警察就是靠勇敢和機智戰勝了犯罪分子。

張三借給李四兩千元錢,沒幾天張三遺失了李四的借據。他想:李四知道了一定不會還錢,於是心慌意亂地請教朋友。朋友思忖後說:“你信給李四催他還兩千五百元錢。”張三說:“我隻借給他兩千元錢。”朋友說:“你寫兩千五百元,他必定立刻回信申明隻欠你兩千元,這樣,你手上不是有證據了嗎?”

遇到緊急情況,應盡量以新內容、新話題把它引開,千萬不能拘泥一頭,執著不放,否則僵持下去,隻能導致更為難堪的局麵。相反,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融方圓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為一體,事情就好辦多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