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原文]
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孫子兵法·九變篇》)
[今譯]
要使別的諸侯國屈服,就要用種手段去傷害他;要使別的諸侯國任你驅使,就要用各種他不得不做的事去煩擾他;要使別的諸侯國聽你的調遣,就要用各種利益去引誘他。
[曆代論引]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處也。令自來也。
李筌曰:害其政也。煩其農也。誘之以利。
杜牧曰:惡,音一路反。言敵人苟有其所惡之事,我能乘而害之,不失其機,則能屈敵也。言勞役敵人,使不得休,我須先有事業,乃可為也。事業者,兵眾、國富、人和、令行也。言以利誘之,使自來至我也,墮吾畫中。
[兵法劄記]
孫子說:“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成就自己的事業的謀略。
自從漢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開始,楚、漢在滎陽一帶展開拉鋸戰,誰也沒有占到多大優勢。於是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其西歸漢,其東歸楚。漢四年九月,項羽解圍東撤,劉邦也要引兵西歸。張良充分認識到此時的項羽因剛愎自用,到了眾叛親離、捉襟見肘的地步。於是,張良、陳平二人同諫劉邦,希望他趁機滅楚,免得養虎遺患。劉邦從諫,親統大軍追擊項羽,另遣人約韓信、彭越合圍楚軍。
漢五年十月,漢軍追至因陵,卻不見韓信、彭越二人前來馳援。項羽回擊漢軍,劉邦又複敗北。劉邦躲在山洞中,不勝焦躁,詢問張良道:“諸侯不來踐約,那將怎麼辦?”張良是一位工於心計的謀略家,他時刻關注著幾個影響時局的重要角色的一舉一動,探索著他們心靈深處的隱秘,並籌劃著應對之策。當時,雖然韓信名義上是淮陰侯,彭越是建成侯,實際卻隻是空頭銜,沒有一點實權。因此,張良回答劉邦道:“楚兵即將敗亡,韓信、彭越雖然受封為王,卻未有確定疆界,二人不來赴援,原因就在於此。您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若不能,成敗之事尚無法預料。我請您將陳地到東海的土地盡劃歸給韓信,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土地盡劃歸給彭越,讓他們各自為戰,楚軍將會很容易被攻破。”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聽從了張良的勸諫,不久,韓信、彭越果然率兵來援。十二月,各路兵馬會集垓下,韓信設下十麵埋伏大陣,與楚決戰。項羽兵敗,逃至烏江自刎。長達4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在處理韓信、彭越索要實惠這件事情上,張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好名、好利。劃歸一些封地給他們,就滿足了他們的心願,使他們各自為戰,盡力而戰。人沒有不自私的,與其讓他為你辦事,不如讓他為自己辦事。後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人生感悟]
無論是偉大領袖,還是聖賢哲士、凡夫俗子,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被人利用的弱點。辦事時,你掌握了對方的弱點而利用之,一切都將得心應手,稱心如意。
人們無時不在為名而生存,無時不在為利而生存。世間有為名甚於為利的人,有為利甚於為名的人,有既為名又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名,實際上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利,實際上是為名的人。所以你需要做精到細致的觀察,使利用的技巧有新的提高。
周文王在渭水北岸見到了正在直鉤釣魚的薑太公,太公說,用人辦事的道理和釣魚有點相似之處:一是祿等以權,即用厚祿聘人與用誘餌釣魚一樣;二是死等以權,即用重賞收買死士與用香餌釣魚一樣;三是官等以權,即用不同的官職封賞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釣餌釣取不同的魚一樣。薑太公接著說:“釣絲細微,餌食可見時,小魚就會來吃;釣絲適中,餌食味香時,中魚就會來吃;釣絲粗長,餌食豐富時,大魚就會來吃。魚貪吃餌食,就會被釣絲牽住;人食君祿,就會服從君主。所以,用餌釣魚時,魚就被捕殺;用爵祿收羅人時,人就會盡力辦事。”
薑太公說的不錯,但具體到辦事時,還要因人而異。為名的人,就給他以名;為利的人,就給他以利;為名又為利的人,就給他以名,給他以利;名義上是為名,實際是為利的人,就給他以虛名,並給他以重利;名義上是為利,實際是為名的人,就給他以名義上的利,而暗中為他顯揚名聲。做到這些,自然使人樂於為你辦事而且會盡力為之。
順敵之意——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原文]
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孫子兵法·九地篇》
[今譯]
指揮戰爭在於假裝順從敵人,卻仔細了解敵人的戰略意圖,然後集中兵力攻擊一點要害,便可以千裏奔襲,擒敵殺將,這就是說,巧妙用兵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