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認為,用兵致勝的秘訣,必須隨機應變,無法先行傳授。
孫子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當我方實力不如對方時,不要與之硬碰,銳者避其鋒,是明智的做法。一味地蠻幹,隻有死路一條。
“圍師必闕”的實質在於欲擒故縱,欲殲故放,先從精神上給對方造成敗勢,使難打之敵變成好打之敵。
戰爭是你死我活的“競技”,來不得半點天真和幻想,敵人會不會來進攻,何時來,怎樣來,在於敵而不在於己。雖然有時通過伐交、伐謀等手段,暫時推遲或阻止了敵人的到來,但敵人最終還是要來的,這是由戰爭的特性所決定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原文]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孫子兵法·計篇》)
[今譯]
在敵人沒有準備時,突然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是軍事家用兵取勝的奧妙,是不可預先講明的。
[曆代論引]
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李筌曰:擊懈怠,襲空虛。無備不意,攻之必勝,此兵之要,秘而不傳也。
杜牧曰:擊其空虛,襲其懈怠。傳,言也。此言上之所陳,悉用兵取勝之策,固非一定之製;見敵之形,始可施為,不可先事而言也。
[兵法劄記]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千古流傳的軍事名言和世人皆知的箴語格言,南宋辛疾這樣評論道:“舉天下之大事而蔽之以一言,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謂至計。”(要成全、成就天下的大事,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是最高的計謀。)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孫子“詭道”的精髓,用兵就是以“詭道”作為原則的。簡單地說,詭道就是“欺敵”,不斷地製造玄虛,讓敵人摸不透我方的真實意圖,從而打亂敵人的戰略思想,兵力部署和運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就會由實轉虛,由有備而轉化為無備。然後,我方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發起攻擊,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戰勝敵人的把握就很大了。孫子認為,用兵致勝的秘訣,必須隨機應變,無法先行傳授。
西晉末年,各諸侯王之間爭權奪利,愈演愈烈,最終爆發了“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立,成都王司馬穎借機興師討伐。雙方軍隊在黃橋(今河南淇縣西)遭遇,司馬倫兵力強大,司馬穎出師不利,死傷萬餘人,全軍為之震動。司馬穎準備退守朝歌(今河南淇縣)。軍中謀士盧誌、王彥進言司馬穎說,我軍失利之後,敵人必生輕我之心。此時遇難而退,消極防守,勢必令全軍士氣不振。而現在敵人剛剛取勝,一定會對我軍疏於防守,不如趁機挑選精兵,趁夜出擊,說不定可以反敗為勝。司馬穎認為他們言之有理,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當時司馬倫及其部下正歡喜慶功,陶醉於黃橋大捷。司馬穎突然向他們發起進攻,司馬倫逃脫,其部下群龍無首,潰不成軍。本來弱軍遇到了強敵,幾乎沒有了勝算的把握,加之消極防守、士氣受挫,司馬穎幾乎要兵敗無疑,但謀士們認真分析當時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劣勢,用“我之優勢”出其不意攻“敵之弱勢”竟然迅速地扭轉了戰爭的局勢,反敗為勝,不得不令人稱奇。所以,以戰爭中對戰爭雙方來講,每時每刻都要加強軍事戒備,以免對方乘虛而入。
[人生感悟]
《孫子兵法·虛實篇》有這樣一句話:“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隻要能出敵意料之外,就能自由地行動於敵人空虛的地方,輕易地攻克敵人無防守之處。這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意思是差不多。
在商場競爭中,若能使自己方麵所經營的商品及經營活動為競爭對手所料想不到,並在對手們意想不到的領域、時間和方式上主動突然發起商業攻勢,準能輕易地製服對手,占領大方式上主動突然發起商業攻勢,其原因在於我方是經過深思熟慮、周詳準備、目標明確的主動進攻,而對手是或因無任何妨備而無法抵擋,或因準備不足倉促被動應戰。從而造成了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我方在經濟競爭中就能輕取對手。商業競爭是與人爭利的經濟行為,雙方因有關實際利益而必然會全力以赴投入競爭。若我方行動為對方意料所及,對方必然會加強防備、彌補不足,我主要與對方爭利肯定非常困難。我方即使競爭獲勝也會付出重大的代價,甚至會得不償失;我方若在競爭中失利,則損失更加慘重。因此要在對手意想不到的地方:時間各方展開競爭,以有備擊對手之無備,才能保證成功、獲得厚利。以有備攻無備更是弱者戰勝強者的有效手段,在商戰中不少相對弱小的競爭者就是用此法而擊敗強大對手的。
日美汽車戰中日本汽車製造業以弱攻強,大舉打入號稱世界“汽車王國”的美國市場,就是因“攻其不備,無出其不意”而成功的現代商戰著名事例。50年代日本汽車業很弱,美國領導人和底特律的汽車“三巨頭”根本瞧不起日本貨,更想不到有朝一日日本小汽車會潮水般地湧入美國。由於美國汽車業“三巨頭”當時對日本貨的潛在威脅麻木不仁,並且盲目自滿自大;對於美國顧客愛好的變化和自己忽視小型汽車生產的弱點視而不見。日本汽車業就抓住了美國汽車業偏重生產的大型豪華轎車不靈便和油耗高的弱點,研製出美國人喜愛的小巧、油耗少,廉介,速度更好、乘坐更舒適的小汽車,而成功地占領了“汽車王國”的市場。但當60年代初,日本小汽車剛進入美國市場之時,美國汽車巨頭們依然對此事沒有引起注意,更未能作任何防禦和反擊措施,以至使日本小汽車在美國的銷量從1960年的130萬輛激增至1969年的1510萬輛,並繼續呈猛增趁勢,日本小汽車輕易地取得了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