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孫子談攻防(1)(2 / 3)

主動退卻——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原文]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兵法·謀攻篇》)

[今譯]

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守硬拚,就必然被實力強大的軍隊製服擒獲。

[曆代論引]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李筌曰:小敵不量力而緊戰者,必為大敵所擒也。漢都尉李陵以步卒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而見歿匈奴也。

杜牧曰:言堅者,將性堅忍,不能逃,不能避,故為大者之所擒也。

孟氏曰:小不能當大也。言小國不量其力,敢與大邦讎,雖權時堅城固守,然後必見擒獲。《春秋傳》曰:“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敗也。”

張預曰:小敵不度強弱而堅戰,必為大敵之所擒息侯屈於鄭伯,李陵降於匈奴是也。《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敵強,寡固不可以敵眾。

[兵法劄記]

孫子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當我方實力不如對方時,不要與之硬碰,銳者避其鋒,是明智的做法。一味地蠻幹,隻有死路一條。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盡早不可避免。子玉率軍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他撤退90裏,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和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陣、蔡士兵,他們本來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誌。

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

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以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脈左軍並力前進。晉軍上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攻。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隻得悻悻回國。

這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三十六計》中說:走為上策。

[人生感悟]

退卻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為了蓄勢前進,讓步是為了獲取,之所以能夠這樣,因為主動退讓,一可以鬆懈對手的防備警惕之心,緩解其攻勢和壓力,二可以為自己贏得時間,積蓄能量,此外,還可以贏得外界的支持。然後,你可以選擇有利環境和時機,乘勢而行。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聽說沛公劉邦攻取鹹陽後欲在關中稱王,十分惱怒。在謀臣範增的建議下,項羽在鴻門設下酒宴,準備在席間尋機刺殺劉邦。

劉邦深知赴鴻門宴凶多吉少,但項羽兵強勢壯,如果不去便會有須叟之禍國殃民。於是,劉邦帶著謀士張良、武將樊噲以及衛士來到鴻門。入席後,劉邦對項羽說:“我和將軍並力攻秦,將軍轉戰在黃河北,我作戰於黃河南,但自己沒料到先攻進函穀關,打敗秦軍。現在有壞人散布流言,使將軍與我發生了誤會。望將軍三思而後行啊!”這番話說得項羽心軟了。範增見項羽無意殺劉邦,找來項莊舞劍,想伺機殺劉邦。張良的好友項伯看出範增的用心,於是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難以下手。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良授意武將樊噲入賬。樊噲仗劍持盾闖進賬中,目視項羽,怒發衝冠。項羽賜他一碗酒和一條豬腿,樊噲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後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赤膽忠心,指責項羽聽信流言蜚語。項羽一時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