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孫子談攻防(2)(1 / 3)

有時間觀念的人,會因為無聊地過了一個小時而後悔不迭,才會想方設法地去尋找運籌時間的方法。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都具有時間觀念。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享譽盛名。他的許多部下都領教過他嚴守時間的作風。他約定好時間的事情,必定會按時做到,一秒都不差。

有一次,他的一位秘書遲到了兩分鍾,看到華盛頓滿臉怒容的樣子,秘書趕緊解釋說,自己的手表不準。

華盛頓正色地說:“或者是你換一隻手表,或者是我換一個秘書!”

華盛頓對時間的重視,使得這位秘書從此不再遲到。華盛頓所具有的這種時間觀念,正是每個現代人都應當具備的。

自我保護——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原文]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兵法·形篇》)

[今譯]

善於防守的軍隊,隱藏自己就像藏於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樣,無跡可尋;善於進攻的軍隊,展開兵力就像九霄雲外突然降下,勢不可擋。所以,善防善攻的軍隊,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獲得全勝。

[曆代論引]

曹操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於九地之下;因天時之變者,動於九天之上。

杜牧曰:守者,韜聲滅跡,幽比鬼神,在於地下,不可得而見之。攻者,勢迅聲烈,疾若雷,如來天上,不可得備也。九者,高深數之極。

梅堯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

張預曰:藏於九地之下,喻幽而不可知也;動於九天之上,喻來而不可備也。《尉繚子》曰“若秘於地,若邃於天”是也。守則固,是自保也;攻則取,是全勝也。

[兵法劄記]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武的這種“自保而全勝”的思想,貫穿於《孫子兵法》的全書,為後世兵家所繼承。如《六韜》中說:“全勝無鬥,大兵無創。”清太祖努爾哈赤也說過:“當征戰之際,最上者,莫過於不損己兵,而能勝敵者也。”

為了“自保而全勝”,關鍵在於戰略戰術的靈活和指揮的得法,要能做到攻守兼備。進攻雖然是奪取勝利的手段,但也不能顧主觀條件而片麵地強調進攻,同樣,也不可片麵地強調防禦,一切行動要以時間、地形為轉移。

公元430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11月,宋國派兵北上伐魏,諸軍受挫,相繼南撤。魏軍乘勢南下,兵臨曆城(今山東省濟南市)。防守曆城的是宋國曆城太守蕭承之,當時他手下隻有幾百人的兵力。麵對強大的魏軍主力,一些守城官兵不禁大驚失色。太守蕭承之卻從容不迫,下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部下對此大惑不解,以為敵眾我寡,如此一來,隻能是自取滅亡。蕭承之卻認為當時敵眾我寡,情勢危急,如果向敵人示弱,敵人勢必乘勢攻城,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向敵人示強,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蕭承之大開城門之後,魏軍見曆城城門大開,以為宋人設有埋伏,不敢貿然入城,後猶豫一番,引兵退去。

曆城守將蕭承之在大軍攻城之時,臨然不懼,權衡利弊,果斷下令大開城門迎敵,上演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空城計”,不僅保全了自己而且戰勝了敵人。當然他這樣做是十分危險的,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也許是最好的出路。事實證明,蕭承之的做法使他與全體將士“自保而全勝”。

[人生感悟]

“攻”和“守”是兩種基本的態勢。無論是采取“攻勢”還是采取“守勢”,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具體情況采取相應對策。實力強大,具備勝利的條件,就要果斷進取;實力不足,不具備勝的條件,就要耐心等待,以保存實力,尋求戰機。但無論是攻還是守,最終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要保護自己。

《斯巴達克思》一書裏有這樣一個情節:鬥士斯巴達克思一次與三人角鬥,為了避開三人聯合攻擊,就佯裝敵不過對方,拔腿就跑;三個對手窮追不舍。等到對方三人追趕一段路程,彼此拉開一定距離後,便實行各個擊破。當最先追趕上來的對手接近他時,斯馬達克思迅速轉過身來,乘其不備猛地一擊,將他打到在地;接著又打倒第二個追趕上來的對手;最後打倒第三個對手,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打倒了對手,可謂大獲全勝。

疾而有節——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

[原文]

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孫子兵法·勢篇》)

[今譯]

善於指揮戰爭的將帥,他所造成的態勢總是險峻逼人,發起攻擊的時機節奏總是短促迅捷。這樣的險勢像張滿了的弩弓,箭在弦上,蓄勢待發;這樣的短節就像用手扣動扳機一樣,一觸即發。

曆代論引]

曹操:險,猶疾也。短,近也。在度不遠,發則中也。

梅堯臣曰:險則迅,短則勁;故戰之勢,當險疾而短近也。(弓廣),音霍,(弓廣)張也。如弩之張,勢不逡巡;如機之發,節近易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