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孫子談攻防(2)(2 / 3)

何氏曰:險,疾也;短,近也。此言擊戰得形便,如張弩發機,勢宜疾速,仍利於便近,不得追擊過差也。故《太公》曰:“擊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

[兵法劄記]

“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在這句話中,孫子闡述了攻擊時必須凶猛急促而有節奏。要恰當地等候時機,然後奮起一擊,既猛烈又急驟,則必能打垮對手,取得勝利。

春秋時期,闔閭派人刺殺了吳王僚,奪權當上了吳王。闔閭當上國君後,忽然想到僚的兒子慶忌還在國外,頓時嚇出一身冷汗。慶忌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勇士,他力可舉千斤,謀能定四言。闔閭急忙請教伍子胥,伍子胥推薦要離充當刺客。要離身材瘦小,為了完成任務,請求闔閭殺其妻和子,並斷其右臂。闔閭依計而行,還故意在城中火化要離妻、兒的屍體,以使慶忌知曉。要離“逃離”吳國。慶忌與闔閭有不共戴天之仇。要離與慶忌兩人“同病相憐”,很快成了“莫逆之交”。數月後,慶忌率大軍打回吳國,要離與慶忌同船而行。戰船行至江中,驟然刮起大風。要離覺得這是行刺良機,可以憑借風力彌補自己力量不足,於是走到上風頭,趁慶忌一心指揮大軍渡江之機,拿起了一支鋒利的長矛,突然向慶忌刺去。要離的第一槍刺掉了慶忌的頭盔,慶忌從未想到要離會刺殺他,頭盔脫落,不知何故。遲疑之間,要離已挺矛刺中他的心髒。慶忌大驚,忍痛把要離頭朝陽區下地提在手中,向江水中浸了三次,然後把要離放在自己的膝蓋上,對左右士兵說:“這個人正是天下少有的勇士,不要在一天之內使天下失去了兩位英雄。我死之後,務必放他回國,以表彰他對主人的忠心。”瘦小的要離刺殺力舉千斤的慶忌,本不可能,然而要離站上風、借風力而“勢險”;舉長矛、挺槍刺則“節短”,可謂善戰者。

公元986年,遼軍侵宋,與宋軍相持於代州城外。知州張齊賢向潘美求救,潘美發兵馳援,但在途中又接皇帝之命撤回。張齊賢了解到遼隻知潘發兵而不知其收兵,於是令200名士兵一人一旗,於城西30裏外設置疑兵,又於遼軍退路埋伏銳卒2000人。是時,遼軍見火光四起,以為宋援兵已到,立時撤退。張齊賢開城出擊,伏兵在路上截擊,遼軍大敗,代州之圍遂解。張齊賢利用潘美率軍來援所造之勢,誘使遼軍退兵,然後迅速展開伏擊與出擊,以少勝多,力挽危局,其勢險節短,可謂千鈞一發。

圍師必闕——圍師必闕

[原文]

圍師必闕。(《孫子兵法·軍爭篇》)

[今譯]

對敵實行包圍時要留有缺口。

[曆代論引]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麵,闕其一麵,所以示生路也。”

李筌曰:夫圍敵必空其一麵,示不固也。若四麵圍之,敵必堅守不拔也。項羽坑外黃,魏武圍壺關,即其義也。

杜佑曰:若圍敵平陸之地,必空一麵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若敵臨危據險,強救在表,當堅固守之,未必闕也。此用兵之法。

[兵法劄記]

“圍師必闕”的實質在於欲擒故縱,欲殲故放,先從精神上給對方造成敗勢,使難打之敵變成好打之敵。

明代何良臣《陣紀·卷二·眾寡》指出:“大抵圍師必闕,闕之前麵多有險伏。兵厚處必敵根本之地也,觀其不治而衝之者,不但欲擊,更亂其營,所謂一擊而百萬破。此又在用者審勢相機,亦未可執其圍師必闕一語,反為所陷。”“圍師必闕”包含著積極殲敵以求全勝的思想,它不僅適用於攻城奪關的攻堅戰,也適用於運動伏擊戰。

明朝時期,當時的日本浪人,常常組成團夥侵犯我國沿海地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我國沿海百姓蒙受了重大損失。當時的明朝軍民就稱之為“倭寇”!遼東半島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經常受到倭寇的搶掠。因此,明朝朝廷總是派有經驗的,智勇雙全的大將鎮守那裏。

明成祖永樂十七年,由大將劉榮擔任左都督,鎮守遼東。有一次他視察遼東諸島嶼,觀測了那裏的地形。認為金州衛的金線島西北麵的望海堝,地勢最高,可瞭望附近的眾多島嶼,又處於敵寇侵優的必由之路,也是守衛濱海的咽喉要道。因此,他奏請朝廷在山上構築城堡,打算設置烽火台來監視海麵。朝廷就準了他的奏請,很快就在望海堝建造了堡壘,並常期駐軍警戒,守備。

有一天,負責瞭望的將士前來報告說:“東南方向,夜間發現有火光。”這是有乘船工前來附近的情形,劉榮估計將有敵寇入侵,立刻派騎兵、步兵奔赴望海堝的小堡上警戒,準備迎擊來敵;同時,命令犒賞將士,喂好戰馬,但在外麵看起來全軍仍然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此外,又派督指揮徐剛率兵埋伏在山下,還下令百戶長薑隆定率領一些壯士潛伏著準備去焚燒敵人的船隻,以截斷他們的退路。並且與大家約定:“看見舉旗,聽見炮聲,伏兵便奮起攻擊,水聽從命令殺敵者,定斬不饒。”第二天天一亮,果真有兩千多名倭寇乘海船直抵望海堝下,登上岸後便魚貫前行,如同走進無人之地。此時,劉榮披甲舉旗,指揮將士們鳴炮,於是伏兵全都奮起,如猛虎下山,一麵大聲呐喊,一麵分為左右兩側進攻敵人,拚命砍殺。敵寇不知有伏兵,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如驚弓之鳥,一哄而散,這樣以來敗的更快,頓時就屍橫遍野,失去一半的兵力了。其餘的敵寇狼狽逃到櫻桃園的一個空城堡裏,明軍又包抄攻擊,將士們要進入空堡裏巢殺全殲敵人,劉榮沒有同意,而故意讓開一麵放他們逃跑,等到倭寇全部從空城堡裏出來,劉榮既命令兩翼部隊夾擊敵寇,倭寇再次四散而逃,被明軍逐個消滅,結果這一戰活捉了敵寇幾百人,斬首一千多人。有僥幸逃到海船上的,又全都被薑隆及其部下所俘獲,無一人逃脫。而明軍幾乎沒有什麼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