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不追窮寇,“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蜀漢建立之後,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後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事先在山穀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後方難以安定。
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決定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隻,據守滬水南岸,阻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遊偷渡過河,並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後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後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於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人生感悟]
人在承受壓力過大的時候,不是被壓垮,就是以極大的力量進行反抗。要擊敗還有一定實力的敵人,就不要把人逼迫到承受壓力的極限,否則自己遭受大力反抗,欲速不達。
聰明的人,從來不把事情做絕,不把話說絕,這樣做,能給自己留條後路,也能給對方留條退路。在與希臘的兩位將領——迪利科皮斯和迪歐尼斯將軍前往土耳其的總指揮凱墨爾將軍時,凱墨爾將軍的臉上卻絲毫也沒有顯現出因為戰爭勝利而驕傲的神情。他快步走上前,握住他們的手說:“請坐,兩位先生,你們一定走累了。”接著,他又以對待軍人的口氣說:“兩位先生,戰爭中有許多偶然情況,有時,最優秀的軍人也會打敗仗。”
凱墨爾將軍的這番話和態度令這兩位敗軍之將十分感動,也因此極大地減輕了因打了敗仗前來投降而產生的恥辱感。後來,希臘和土耳其兩國之間也沒有產生大的怨隙,更沒有因兩國打仗而絕交。
“有時,最優秀的軍人也會打敗仗。”凱墨爾將軍這一番得體的話既讓敵方將領保住了麵子,給了對方一個台階下,也為彼此和兩國之間贏得了發展友誼的可能性。倘若凱墨爾將軍也像士兵那般羞辱那兩們投降的將軍,結果隻能是使他們心懷怨恨。那麼可想而知,不但彼此間的友誼無從談起,將來兩國之間的戰事恐怕也會不可避免。
在為人處世中,不管是與人爭辯、競爭,還是其他一些場合,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勝利者,即便不能取得勝利,至少也能保住自己的尊嚴和麵子,而不至於敗得太慘,難以收場。因此,在戰場上,有禮貌地對待失敗的一方,維護對方的麵子和尊嚴,給對方留一條退路,是最為明智的策略。畢竟,人心渴望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在你死我活的敵對情況下,雙方都是戰爭的犧牲品。
失敗算不了什麼。既然上場,不是贏就是輸,有人贏就必有人輸,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沒有挑戰怎能強大,沒有失敗哪來成功;但倘若如失敗之後還沒有退路,至於狼狽不堪,麵子全失,自尊蕩然無存,那必定會被當作是其一生當中的奇恥大辱。而在與人爭辯、競爭場合上,人手經驗豐富的人,在自己實力雄厚、有絕對把握取勝的情況下,往往會讓對方也贏上一兩局,這樣自己取得了總體上的勝利,對方失敗了卻也不失麵子,正可謂雙贏局麵,大家和氣收場。正如俗話所雲:“今日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樣一來,對方也會心存感激,日後雙方關係更進一層,有什麼事情互相照應也是常事。
在事業中,誰都會有個失手的時候,誰都有個敗退的時候,在這時,誰不希望失手時少些難堪,敗退時減少損失,或者至少還能留下一支有生力量,再圖創業和發展呢?因此,這一次,你若給競爭對手留下了退路,放他一馬,他自會心存感激,希望能有所回報;以後場上相遇時,若是自己有個失手或敗退的時候,他自然也會放你一馬,留了退路,或伸出援手,以報答你前一回的恩德。與其每一次大家都作冤家仇家,仇人分外眼紅,冤冤相報,不如大家寬容大度,為對手留條退路,伸出援手,減少大家的共同損失,共同開拓更大的市場。
提高警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原文]
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篇》)
[今譯]
用兵打仗的一般原則是,不是寄希望於敵人不來進犯,而是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嚴陣以待;不是寄希望於敵人不會攻擊,而是要依靠自己防守堅固,敵人不可攻破。
[曆代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