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孫子談製勝(1)(1 / 3)

戰爭充滿了辯證法,既沒有絕對的強,也沒有純粹的弱,強與弱都隻能是相對而方的。戰爭中再強大的軍隊也會有其不足的地方,再弱小的軍隊,隻要指揮得法,也會有不凡之舉。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這一句看似平常的話,內涵十分豐富。能夠預知到什麼仗可以打、什麼仗不要以打,這需要高人一籌的洞察力,而這種洞察力又來源於高深的謀略思想和多方麵的綜合素養,所以極不容易。

常言道:“狡兔有三窟,軍師有三策。”軍事謀略上,許多將領的智囊,也就是軍師運籌帷幄,列陣交戰,常常考慮到多種可能,準備好幾套方案,通常稱為上、中、下三策。

揚長避短——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原文]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孫子兵法·計篇》)

[今譯]

如果經過利害的權衡,君主采納了我的計謀策略,就要設法造成有利的態勢,用它輔助軍事行動外部條件的形成。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我有利的情況而采取靈活機動的措施和行動。

[曆代論引]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製由權也,權因事製也。

李筌曰: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勢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謀因事勢。

杜牧曰: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後於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自此便言常法之外勢。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後始可製機而取勝也。

[兵法劄記]

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是“因利製權”的核心內容,忽視了這一點,就難以做到因利製權。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戰爭充滿了辯證法,既沒有絕對的強,也沒有純粹的弱,強與弱都隻能是相對而方的。戰爭中再強大的軍隊也會有其不足的地方,再弱小的軍隊,隻要指揮得法,也會有不凡之舉。

所以,一個聰明的指揮員就非常重視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劣、長短,合於利則動,無利則止。動則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猛擊對方的短處和不足,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楚漢戰爭之初,劉邦出師不利,大將韓信勇於獻策,劉邦果斷地采取了他的計策,最終扭轉了戰爭的局勢。這正應了孫子的確良那句“計利以聽”,也就是韓信的有利計策在劉邦的軍事行動中得到了有效的執行。這是楚漢戰爭劉邦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對韓信來講,他在滅掉燕國之後,本來按原計劃要出師燕國,東向攻齊,但趙國一個謀士的建議卻讓他不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就說服了燕齊,使之歸順。韓信聽從趙國謀士李左車的建議,同樣也驗證了孫子的那句話“計利以聽”。

對於謀士李左車來講,他在效命韓信之初並沒有對韓信原來的軍事計劃極力推崇,而是根據當時所處的個體軍事形勢,靈活多變,製定了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軍事策略,為楚軍營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軍事態勢,從而輕而易舉使燕齊歸順。這就是“勢者,因利而製對也”。

[人生感悟]

每個人都有很多能力,但總有一種能力是最擅長的。隻有找準自己最擅長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調動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獲得成功。

一個人要充分地估測自己,給自己找準位置,充滿信心,真誠地估自己能做的和應該做的事,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多少傑出成功人士的經曆說明:假如你不僅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而且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在充分發揮才能優勢的基礎上,在揚長避短的前提下選擇你的、著力點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少走彎路。

喬·吉拉德1929年出生在美國一個貧民窟,他從懂事起就開始擦皮鞋做報童,然後又做過洗碗工、送貨員、電爐裝配工和住宅建築承包商等等。但由於沒有找到最適合做的事,他沒有取得成功。朋友都棄他而去,他還欠了一身的外債,連妻子、孩子的吃喝都成了問題。為了養家糊口,他開始賣汽車,步入推銷生涯。

喬·吉拉德以極大的專注和熱情投入到推銷工作中,隻要碰到人,他就把名片遞過去,不管是在街上還是在商店裏,他抓住一切機會,推銷他的產品,同時也推銷他自己。三年以後,他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銷售員,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不被看好,而且還背了一身債務、幾乎走投無路的人,竟然能夠在短短的三年內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他至今還保持著銷售昂貴產品的空前記錄——平均每天賣6輛汽車!他一直被歐美商界稱為“能向任何人推銷出任何商品”的傳奇人物。

喬·吉拉德做過很多種工作,屢遭失敗。最後他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銷售員,終於獲得了成功。成功的最直接、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否則,你將在眾多人的參考意見中無所適從,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廟算——多算勝,少算不勝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