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孫子談機變(3)(1 / 3)

“屈伸之利”在任何戰場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得如何用兵。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敗就敗在屈不屈,當縮不縮,麵對以色列現代化的強大攻勢,放棄以柔克剛的傳統的遊擊戰術,和強敵死打硬拚,道道設防,處處抵禦,節節敗退,最終徹底失敗。相反,伊拉克由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軍隊在美軍侵略下卻是當伸不伸,當剛不剛,不注意積極的進攻和反擊,隻是躲藏,消極防守,坐以待斃。

因而,“屈伸之利”說到底是一種“因利而製權”的靈活製敵手法,體現的是攻與防的重要方法原則,伸則要進攻,打擊敵人;屈則防守,保護自己,二者兼顧,以“利”為準則,靈活處置,機變製敵,這就是“屈伸之利”的奧妙之處。

[人生感悟]

大凡英雄豪傑,胸懷大誌,打算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人,都能屈能伸。這就好比一個矮小的人,要登高牆,必須要尋找一個梯子作為登高的台階,假如一時尋找不到梯子,那麼,即使旁邊有一個馬桶,未嚐不可利用作為進身的階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牆上去。

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並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這樣大的屈辱,是因為他的人生抱負太大了,沒有必要小不忍則亂大謀。後來跟隨劉邦逐鹿中原,風雲際會,先後作過齊王和楚王。在他與部下談起這件事時說:難道當時我真沒有膽量和力量殺那個羞辱我的人嗎?而是如果殺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

人們在製定理想目標時,往往在實踐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致使你氣憤、膽怯、自卑、情緒衝動、灰心喪氣、意誌動搖等,立誌愈高,所遇到的困難就愈大,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樂觀堅毅精神的表現。

苦難是一種前兆,也是一種考驗,它選擇意誌堅韌者,淘汰意誌薄弱者。要達到奇偉瑰怪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遠的偉業,必須具有遠大的誌向和極端堅韌的品質。

一場大雪過後,樹林子出現了有趣的現象,隻見榆樹的很多枝條被厚厚的積雪壓得折斷了。而鬆樹卻生機盎然,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傷害。原來榆樹的樹枝不會變曲,結果冰雪在上麵越積越厚,直到將其壓斷,實在是備受摧殘。而鬆樹卻與之相反,在冰雪的負荷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時,便會把樹枝垂下,積雪就掉落下來。鬆樹樹枝因能向下,使雪容易沒落,所以枝幹依舊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範使鬆樹經愛了一場暴風雪的洗禮。

人世間的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變化無常的,當你在遇到困難走不通時,或許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當你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應該把功勞讓給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能屈能伸。

隨機應變——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原文]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孫子兵法·九地篇》)

[今譯]

破除陳規,一切根據敵情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計劃和行動。

[曆代論引]

曹操曰:行踐規矩無常也。

杜牧曰: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製,隨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也。

梅堯臣曰:舉動必踐法度,而隨敵屈伸,因利以決戰也。

張預曰:循守法度,踐履規矩,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取勝。墨,繩墨也。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是也。

[兵法劄記]

孫子的用兵思想有許多重要內容,這裏所敘述的踐墨隨敵,是其中之一。孫子說的“踐墨隨放,以決占事”實施計劃時要隨著敵情的變化而不斷加以改變,破除成規因敵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行動,以求戰爭的勝利。表明了他反對機械論觀點,崇尚隨機應變的思想。

在我國曆史上,趙括紙上談兵,導致全軍覆沒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小時候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口若懸河,一條一條的,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的父親他都不能放在眼中趙奢死後,秦國趁機攻打趙國,趙王要讓趙括為大將帶兵打仗。藺相如說:“趙括隻懂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趙括的母親也請求不要派他兒子去打仗,她說:“他父親臨終時再三囑咐,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不要用他為將。”然而,趙王沒有聽藺相如和趙母的話,趙括以為自己讀了許多兵書,胸有成竹了,便帶領四十萬大軍與白起率領的秦軍交戰。戰鬥中,他硬搬兵書上的戰法,不求變通,最後不僅自己中箭身亡,四十萬趙軍也被白起坑殺。趙國國力從此江河日下,一瀉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