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因為品行卓越,贏得了很高的聲望。他關心官兵生活,從不克扣糧餉,堅持足額如期發放;專門建立被服廠保證軍服供應——南北新軍演習時,湖北新軍軍容就勝過北洋新軍;他鼓勵士兵學習文化,對學有所成的官兵著意提拔;從不虐待士兵,對犯錯士兵都交給執法官審訊定罪。讓官兵感動的是,二品頂戴的黎元洪和官兵同甘共苦,堅持吃住在軍營中,和官兵一起作息,就連過年也不回家,而是讓家人到軍營中團聚。
黎元洪所轄的第二十一混成協曾查出士兵楊王鵬、李抱良、廖湘雲等人組織文學社的前身振武學社。黎元洪也隻是將涉案的革命士兵開除軍籍,禮送出營而已。至於為革命官兵說情、保釋等事情,黎元洪更是沒少做,甚至對新軍士兵剪辮的行為都聽之任之。所以,在革命黨人看來,黎元洪即便不是同誌也是可以團結的對象。革命黨人回憶:“當時黨人惟以滿人為革命對象。漢人中即屬官僚或不革命者,概不敵視。”黎元洪“同屬漢族,終必表同情於革命”。
領導武昌起義的文學社和共進會領導人,年紀都很輕,缺乏聲望,推舉誰當領袖都不能服眾。這也為黎元洪的“異軍突起”創造了客觀條件。起義前半個月,革命黨人醞釀勝利後的都督人選。蔣翊武、孫武、劉公三人在職位上爭執不下。而居正提議邀請黃興、宋教仁來武昌領導革命,希望以外部的強大人選製止內部分歧。更多的人希望推舉湖北籍的有聲望的人物出任都督,首選人物是時任北洋軍統製、湖北人吳祿貞。吳祿貞是革命黨人,在日本留學期間加入了同盟會,又是日知會的靈魂人物之一,在湖北革命黨人中聲望很高。可惜他遠在北京任職,不可能回武昌領導起義做都督。
這樣,同樣聲望卓著的湖北同鄉黎元洪就成了二號候選人。早在起義前的1911年4月,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洪山寶通寺開會時,就討論過推舉黎元洪的可能。他們認為:“黨人知識,不是不如黎元洪,但不夠號召天下,誠恐清廷加以叛兵或土匪罪名,各省不明真相,響應困難,且黎平日待兵較厚,愛惜當兵文人,又屬鄂籍將領,隻要推翻滿清,革命成功,似無不可。”會上,革命黨人劉九穗認為:“所以要把黎元洪拉出來,其利有三:一、黎乃當時名將,用他可以懾伏清廷,號召天下,增加革命軍的聲威;二、黎乃鄂軍將領,素得士心,可以號召部屬附和革命;三、黎素來愛護當兵文人,而這些文人全是革命黨人,容易和他合作。所以拉黎出來,革命必易成功。”與會黨人沒有異議,但希望推舉黎元洪為臨時都督,等吳祿貞在北方率部起義南下後,再推舉吳祿貞為正式都督。雖然有過提議,但是革命黨人沒有做出推舉黎元洪的正式決定。他隻是備選之一。
可是在11日,情況就不同了。在場的吳兆麟、湯化龍等人不願意擔任都督,之前設定的領導人劉公、蔣翊武二人不知道躲在什麼地方,孫武還在醫院中治療,而同盟會領導人並不知道武昌天翻地覆的變化,黎元洪就從一個備選成為了唯一現實的、可能的都督人選。
當天下午,黎元洪被逼無奈來到諮議局。他頭戴一頂南瓜小帽,腦後拖著根辮子,雙目無神,耷拉著日式胡子,愁眉苦臉地落座。革命官兵和立憲派立即宣布黎元洪為湖北軍政府都督,主持大計。黎元洪馬上跳了起來,甩著長長的辮子說:“茲事體大,務須謹慎,我實在不能勝任,請各位另請高明吧。”
現場嘩然,蔡濟民當即痛哭:“昨夜多少同誌犧牲,方有今日之光複,若因無人主持而功敗垂成,何以麵對死去諸同誌?若黎協統再不答應,我便自殺以謝烈士!”革命黨人朱樹烈更加激奮,抽刀剁下一根手指,用血淋淋的斷指指著黎元洪說:“你要再說一個‘不’字,我就和你拚命。”黎元洪閉目不答。革命官兵也不管他同意與否,著手組織政權,寫好安民文告送到黎元洪麵前要他簽署。黎元洪連連擺手說:“莫害我!莫害我!”革命黨人李翊東見狀,提筆在布告上寫了個“黎”字,張貼了出去。
按照東京同盟會預擬的文稿,布告寫著“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這是用“中華民國”字樣發出的第一張布告。
黎元洪名義上出任都督,影響不小。“午後則見武昌城內外遍貼湖北都督黎元洪布告,往觀者途為之塞,歡聲雷動。至有艱於步履之白發老翁請人扶持,擁至布告前,必欲親睹為快,人心為之大定。旅漢外籍人士聞之,亦為震動,皆曰‘想不到黎協統也是革命黨。’”
這下,黎元洪算是上了“賊船”,名字上了布告,身子被軟禁在軍政府。憤然斷指的朱樹烈佩刀持槍,日夜監守著黎元洪。黎元洪閉目養神、麵無表情、呆坐無語,既不說可也不說否,根本就不處理政務。都督不做事,蔡濟民提議成立謀略處,代行都督職權。蔡濟民出任謀略處負責人。11日晚,在謀略處主持的會議上,革命黨人討論了有關國家建製和政權標誌的問題。與會者認為,起義是全國性的行動,必須依靠同盟會的規定辦事。同盟會規定,起義成功的地方,立刻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某省都督府。會議決議新政權稱為中華民國,政體改為五族共和,規定國旗為九角十八星,改為黃帝紀元。都督府就設在原來的諮議局。
最初數日,上自政製建立,下至茶水油燈,都督府事無大小都由蔡濟民管理,任何人都找他,以致他麵容憔悴,聲嘶力竭,說話不能出聲,隻能佐以手勢。
蔣翊武10日淩晨逃出武昌,在郊區找了個地方躲藏起來,聽到武昌起義成功後,匆忙趕回。他趕到諮議局,看到木然的黎元洪和憔悴的蔡濟民,失聲痛哭:“都督如此情形,將奈之何?”革命黨人張振武脾氣火爆,看到如此尷尬場麵,對吳兆麟說:“如今雖占武昌,然清廷大吏潛逃一空,未殺一人以壯聲威,未免太過寬容,不如將黎元洪斬首示眾,以壯聲威,使一應舊臣皆為膽落。”他的意見很有代表性,當時年輕氣盛的起義官兵們對不合作的黎元洪很不滿意,希望以吳兆麟等人取代黎元洪。吳兆麟堅決不同意,認為黎元洪就是一言不發、一事不做,對大局也有利無弊。還有一種意見是讓革命後迅速趕到武昌的黃興取代黎元洪。但以李翊東為首的一派人堅決反對說:“黎都督為我們所推舉,出爾反爾,如何取信於人。何況賴黎都督的威望,人心始定,今日無故免之,人心必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