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方言中,“黎”和“泥”發音相近。黎元洪呆坐中軍帳,不發一言,加上他身寬體胖,起義官兵們就諷刺他是“黎菩薩”,因為諧音的關係很快傳為“泥菩薩”。黎元洪的這個綽號傳播得很廣,非常符合他當時的狀態:自認為與革命黨人不合,又因為被迫做了都督成了朝廷的要犯,兩頭得罪,可不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但是黎元洪畢竟領軍當官多年,是有能力的人物。原本,他以為官兵起義,也就是瞎鬧,鬧幾天就會被朝廷鎮壓下去。可隨著日子的推移,起義官兵在武漢三鎮的腳跟越站越牢,各地都有響應之聲。黎元洪的心不能不鬆動起來。他當都督的第三天(13日)晨,躲藏在長江水麵上的湖廣總督瑞澂率楚豫等三艘軍艦和革命軍進行炮戰。黎元洪兼管過湖北水師,對朝廷軍艦的戰鬥力還是有信心的。不料,炮戰的結果是黎元洪看重的清朝水師被倉促組成的革命軍打敗,三艦中有兩艦受傷。老上級瑞澂自此逃離戰場。黎元洪又一次受到了刺激。
當天,部分起義官兵對黎元洪的消極態度不滿,革命黨人甘績熙持槍奔向黎元洪,揚言:“我就是不殺他,也得逼他表個態。”許多人跟著他一起來到黎元洪處。黎元洪見此,以之為轉變的台階,對甘績熙等人說:“年輕人,你何必如此激烈!我在這裏呆了四天,並未做什麼對不起你們的事情嗬!”革命黨人陳磊說:“都督沒有對不起我們,但是您的辮子還拖在腦後。您既然是民軍的都督,就該剪掉辮子,做個表率,以示決心。”黎元洪立刻回答:“之前,你們要剪發,我悉聽尊便。現在,我還在乎一條辮子?”圍觀者聞言歡呼雀躍,馬上找來工具,幫黎元洪將辮子剪去。辮子落地,黎元洪與眾人相視而笑。晚上,黎元洪正式主持出席軍政府的軍事會議,宣布:“自此以後,我即為軍政府之一人,不計成敗利鈍,與諸君共生死!”他開始真正行使都督權力。
有關黎元洪剪辮子的說法,還有許多細節。比如說黎元洪辮子落地後,蔡濟民特地放了鞭炮慶賀。又有說法是辮子沒有了以後,黎元洪索性剃了個光頭。望著黎元洪光禿禿的腦袋,蔡濟民忍不住伸手摸了一下,笑著說:“都督這腦袋,真似羅漢一般。”黎元洪自己也笑了:“我看像彌勒佛。”又有說法認為,黎元洪“泥菩薩”的綽號就是從這裏得來的。
剪辮後,革命黨人就放心地將湖北的軍政大權交給了黎元洪這個前清將領。10月16日,武昌起義後第一個來到武昌的同盟會重要領導人譚人鳳,組織隆重儀式,給黎元洪授旗授劍,慷慨誓師,“一時歡聲雷動,革命軍自黎公以至士兵,上下一心,自此始也”。
黎元洪用前清將領身份統帥革命軍,對前清陣營造成了不少震動,減少了革命阻力。武昌起義時,很多新軍軍官都躲了起來。軍政府初建,麵臨很大的軍官缺額。“自黎出之風一播,城內隱匿之軍官皆來。”湖北各地官紳,接到黎元洪以都督名義發布的電文,紛紛附和起義。“各縣士紳俱出而負地方治安之責。所以全省帖然,內顧無憂,軍政府得專心致力於戰事矣。”黎元洪還利用在前清的人脈關係策反前清將領。起義後,清軍派海軍提督薩鎮冰率軍艦逆長江而上,協助陸軍鎮壓起義軍。薩鎮冰是黎元洪在水師時的老師,在學校時很欣賞黎元洪。他的現代化海軍大炮對武昌城威脅很大,革命軍沒有炮台可以與之抗衡。黎元洪就寫信給老師:“老師向來知道元洪為人一貫謹慎,這次起事實是人心所向。元洪再三考慮,才接受此職。希望老師愛惜百姓,也希望老師眼光看得遠一些,與革命軍合作。”薩鎮冰為之動容,下令海軍向岸上空地開炮,不久即率軍艦退出戰鬥,順江而下。
清朝陸軍大臣蔭昌奉命率北洋軍南下鎮壓,順道去洹上村拜訪了“病休中”的袁世凱。蔭昌樂觀地表示:“武昌不過是烏合之眾,無人主持,此去不難撲滅。”袁世凱正色道:“亂軍以黎元洪為都督,何謂無人?”
北方清軍源源不斷地南下,武漢上空戰爭陰雲密布。此後,這塊狹窄的地區成為南北方之間、革命勢力和清廷之間的主戰場。
武漢起義軍麵臨空前的壓力。湖北新軍在實力上本來就弱於北洋新軍。起義中,湖北新軍原來的中上層軍官又幾乎逃避一空,下級軍官中參加起義的也不多,且事後大多擔任了領導職務。起義成功後,軍政府的軍官和士兵都極度短缺。為了打贏即將到來的決戰,軍政府決定大規模招兵。招兵消息一經傳出,城鄉百姓踴躍應征,四方誌士也前來投效。除了個人應招之外,不少人是集體前來投軍。比如大冶礦工1000多人、漢口布幫夥計等,成批加入新軍。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尤其高昂,紛紛報名參軍。還有外省,甚至海外華僑聽到武漢捷報,也不遠萬裏前來投軍。很多人不甘心被編入普通部隊,奮勇要求組織敢死隊。這一時期,武漢湧現了多支敢死隊。
不到五天時間,湖北軍政府就招納了3萬新兵,編為5個協。革命軍人數雖多,但軍事素質實在令人擔憂。參軍者多數是城鄉貧民,因為戰事迫在眉睫,政府沒有時間訓練他們,多數人連開槍都不會。軍政府就在每協中加入一營老兵,打散編製到各部,帶領新軍邊戰邊學。這些熱情高漲的年輕人,滿心興奮地迎接著決戰的到來!
##地動山搖:各省獨立與清廷政治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