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最容易在內部被攻破。廣東的光複,最後的推動因素竟然是清朝內部的權力矛盾。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手握重兵、忠於清朝,是鎮壓廣州起義的元凶。廣州起義時,張鳴岐隻身投奔李準,全靠李準調兵遣將才保住了廣州。之後,李準以為憑自己的功勞,會加官進爵,頗為洋洋自得。不料,張鳴岐不能忍受李準的居功自傲,更害怕李準動搖自己的地位,提拔龍濟光為統製,調他的軍隊到廣州,地位在李準之上。李準的失落和不滿,可想而知。同盟會胡漢民等人洞察其情,派人離間張李兩人。張鳴岐對李準更加猜疑,奪走了李準所屬的部分軍隊,還把李準控製的虎門要塞的大炮撞針收繳走了。李準更加不滿,同時也擔心自身處境。他想反正,推翻張鳴岐,推動廣東獨立,以功贖罪。可他也知道革命黨人對他恨之入骨,許多人覬覦著他的項上人頭。李準擔心即便自己反正,也不容於革命黨人。於是,他派出幕僚到香港與同盟會接觸,希望反正後能給自己留條生路。同盟會答應了李準的條件。胡漢民給李準寫信,信中大談民族大義,明確承諾李準如果能幡然醒悟,從支持清朝政府的立場轉變到支持國民政府的立場上,大家就化敵為友。李準馬上回複,表明當盡力為民,革命黨人如果直取廣州,自己願做內應。
李準說幹就幹。在廣州,張鳴岐並不足慮,可怕的是掌握軍隊的龍濟光。李準先禮後兵,派人去遊說龍濟光,動以至誠,希望他能夠在革命中按兵不動,以免兵禍殃及百姓。龍濟光是張鳴岐的愛將,深得後者栽培,可麵對洶湧澎拜的革命浪潮,龍濟光也對前途喪失了希望,不願意與革命黨人硬碰硬。既然李準提供了一條能夠避免冒險的方法,他欣然接受。龍濟光明確表示和李準一道站在革命一邊,拋棄了張鳴岐。
張鳴岐就此成了孤家寡人。李準再派部下去見張鳴岐,下通牒說:“我決心率領部下官兵和各炮台反正,請總督不要貪慕虛榮,貽害地方。”張鳴岐吃驚不少,對自己的立場仍猶豫不決,還想看看各省起義的成敗再決定自己的行動。李準爭取到龍濟光後,傳令所部水陸各軍、沿海炮台同舉義旗,各部悉受命令。李準部署完畢,打電話告訴張鳴岐,說自己已經與革命軍聯係好反正。反正的軍隊比張鳴岐控製的部隊強大,而且四江軍艦集中省城,炮口對準總督衙門,請張鳴岐“好自為之”。張鳴岐接完電話,趕緊召龍濟光來商議對策。張鳴岐問龍濟光:“能打敗李準嗎?”龍濟光明確回答:“不能。”張鳴岐知道大勢已去,偷偷在11月9日黎明逃往沙麵英國租界,再從那裏乘船逃往香港,做起了寓公。
原本,士紳們有意推舉張鳴岐為獨立後的都督。9日上午,各界代表數千人再在諮議局開會,經商議推舉張鳴岐為臨時都督,龍濟光為副都督。代表們將印信送到總督衙門,撲了個空,這才發現張鳴岐逃走了。龍濟光也不願意擔任副都督。於是,代表們重新推舉胡漢民為都督。李準下令各炮隊軍艦一律升起國民軍旗,並電邀胡漢民來廣州。
消息傳出,萬眾歡騰,爆竹如雷。當天中午十二點,水師公所首先高懸軍旗,鳴炮誌賀。各兵船、衙署、局所,一律同時升旗鳴炮。城內外各商店都掛旗,有寫“中華民國萬歲”的,有寫“民國軍萬歲”的。
廣州反正前,同盟會員陳炯明已經在惠州起義,擁有七旅民軍。李準反正後,又說服惠州清軍向陳炯明投降。陳炯明就此成為廣東革命黨人中最有軍事實力和影響的人物。不久,各界補選陳炯明為副都督。
廣東獨立後,東南沿海隻剩下福建一省沒有獨立了。
福建同盟會在學界、商界都有良好的基礎。地方民團也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福建保甲局總辦彭壽鬆就傾向革命,後來被福建布政使彈劾罷官後幹脆加入了同盟會。但是革命黨和軍隊的關係一般。新軍中的革命力量並不強。武昌起義前夕,彭壽鬆著手組織福建軍警同盟會,吸收新舊軍官兵和警察參加革命,開始籌劃起義。
武昌起義發生後,閩浙總督鬆壽將福建新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時時處處加以限製,將新軍彈藥全部收繳,保存在旗城中。新軍官兵產生強烈不滿情緒。革命黨人趁機爭取新軍將領,新軍將領紛紛加入同盟會。10月30日新軍第十鎮第二十協統領許崇智、11月5日該鎮統製孫道仁分別宣誓加入同盟會。革命黨人覺得起義時機成熟了,遂定於11月12日起義。
諮議局也開始推動獨立。7日下午,諮議局開會,一致決議所有福建之政務由新政府施行,8日正式勸閩浙總督鬆壽交出政權,下令駐防清軍繳械。權力的交接從來都伴隨著或明或暗的血雨腥風,諮議局這種想和平接收政權的願望隻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更何況鬆壽手上還掌握著相當強的實力。果然,鬆壽接到諮議局的通牒後,不僅不交權,還命令軍隊整頓備戰,計劃第二天直撲諮議局,消滅其首腦。福州城中駐屯的八旗子弟則組織殺漢隊,企圖配合鬆壽大開殺戒。在這種情況下,同盟會決定當晚提前起義,用武力消滅頑抗的敵人。
當天晚上,革命黨人、反正官兵、各校學生和會黨分子迅速集合起來,向各個目標發動攻勢。9日零時,起義開始。反正的新軍迅速占領福州城內的製高點於山,在北麵山腹布防,裝置大炮。彭壽鬆率軍警、會黨分子組成的炸彈隊攀登上山,與新軍會合。
起義軍的主要敵人是福州的八旗駐屯軍。福州將軍樸壽上任後,招募了精卒4000人,專心訓練。這支軍隊在各地駐屯軍中,戰鬥力較強。旗兵得知起義爆發,迅速布置工事,以法政學堂為中心點,占據民房頑抗。他們四處放火,企圖阻止起義軍進攻。新軍和炸彈隊在炮火掩護下勇敢巷戰,逐步打退旗兵。旗兵死傷數百人,退入旗城。將軍樸壽先寫信求降,後又想逃跑,被起義軍活捉,關押起來。總督鬆壽聽說旗兵失敗,吞金自殺。
旗城的戰鬥還在繼續。10日黎明,旗城掛起白旗,起義軍正準備受降,不料這是旗兵的詐降。旗城乘起義軍疏於防備,突然殺出數百旗兵,直撲於山,劫奪大炮。起義軍拚死護炮,和旗兵展開肉搏。許崇智等將領也親上火線拚殺,終將敵人殺退。樸壽乘旗兵反撲時逃出,被抓回即行正法。之後,旗兵零星的反抗相繼被撲滅。福建通過戰鬥,宣告了獨立。
點燃辛亥革命導火索的四川地區,在獨立道路上一波三折。
保路同誌會在四川各地組織了同誌軍,革命黨人加入其中居主導地位,清朝各級官府已經在事實上失去了對地方的控製。先是榮縣宣告獨立,11月22日川東重鎮重慶宣布獨立,隨後其他各府、州、縣陸續獨立,剩下省城成都成了被革命勢力團團包裹的孤島。城內的立憲派和總督趙爾豐等人都不希望出現血流滿地的場麵,商議著和平移交政權。11月底,成都召開四川官紳代表大會,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原諮議局議長蒲殿俊任軍政府都督,陸軍第十七鎮統製朱慶瀾任副都督。趙爾豐將政權移交給蒲殿俊,蒲殿俊保證趙爾豐等原清朝官吏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不過,趙爾豐雖然下台了,還擁有相當的實力:副都督朱慶瀾是他的親信愛將,還有3000人的巡防營尚且歸趙爾豐直接指揮。
政權接替時的破壞性在這個時候的成都展現無餘。舊的體製結束了,新的權威沒有及時建立起來。成都塞滿了保路同誌軍、袍哥等幫會分子、失去控製的前清官兵,局麵日益失控。蒲殿俊是進士出身的傳統士紳,沒有一兵一卒;朱慶瀾也缺乏強硬的性格,加上他的那一鎮新軍實力並不強,控製不了局麵。所謂的四川軍政府,除了頭麵人物外,沒有固定的政權。於是,成都街頭出現了成群結隊頭頂英雄結、腰纏飄帶的“英雄好漢”,扛槍持刀,招搖過市。很多研究者相信,倉促交出政權的趙爾豐,眼看民國政府並沒有成立,而北京的朝廷還控製著北方廣大地區,心中難免後悔交權。於是,趙爾豐就在暗中操縱形勢,煽動兵變。近年來,又有人認為,蒲殿俊、朱慶瀾的軟弱無力無所作為,對成都的混亂局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總之,短短幾天內,獨立後的成都治安惡化,民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