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滬軍都督陳其美分別致電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提議組織江浙聯軍,會攻南京,並推舉徐紹楨為聯軍總司令。程、湯二人馬上複電讚同。東南各處軍隊,紛紛向鎮江地區集結,既有鎮軍、浙軍、蘇軍、淞軍、滬軍,還有鬆江、江陰等地起義的巡防營,總兵力達萬餘人。
江浙聯軍會攻南京城,是東南革命最堅硬、最困難的一仗。聯軍不敢怠慢,先派出一支部隊渡過長江,繞到南京城北,截斷清軍的後撤道路,然後各軍再開始對城外要塞發動進攻。11月24日,淞軍及浙軍一部攻占烏龍山,乘勝又於次日晨攻克幕府山。聯軍趕緊在山上安置重炮,威脅城內清軍據點。同日,浙軍主力及鎮軍、蘇軍接近南京城牆,與清軍展開了一場遭遇戰。士氣高昂的聯軍在戰鬥中殲敵千餘,俘敵數百。清軍統領王有宏被擊斃,大大挫傷了清軍的士氣。戰後,聯軍成功占領孝陵衛,前鋒抵達紫金山腳下。
張勳見聯軍步步推進,清軍處境不妙,在26日親自率領數千名清軍出擊,撲向幕府山、孝陵衛。張勳是玩了命地督戰,往前衝,聯軍是釘死在陣地上,寸步不讓。雙方反複爭奪陣地,苦戰了一天。最後,清軍不敵,張勳撤回城中。聯軍乘勝肅清了城外殘存的清軍。
29日淩晨開始,聯軍對南京城發動總攻。浙軍進攻朝陽門,蘇軍進攻雨花台,都被清軍居高臨下擊退。聯軍重新部署後,決定對雨花台發動佯攻,主力先取城外製高點天堡城,然後俯攻南京。天堡城位於紫金山西峰山頂的絕壁之上,是由太平軍修建的,當年湘軍和太平軍在此展開過曠日持久的鏖戰。如今,堡壘內的清軍憑借儲存的大量火炮和機關槍,據險頑抗。聯軍自下而上,冒著槍林彈雨仰攻,傷亡很大,進展很小。革命軍拿出了攻堅的老方法:上敢死隊!聯軍組織兩隊敢死隊,從兩麵進攻天堡城。敢死隊員攀岩走壁,不怕犧牲,無畏地向前衝。各軍緊隨其後,向山上衝去。清軍漸漸不支,天堡城掛出了白旗。聯軍官兵們高興起來,原地停止了進攻,派人上前聯絡。不料,天堡城的清軍是假投降,趁聯軍麻痹下來,突然集中火炮和機關槍向聯軍隊伍猛烈射擊。聯軍倒下了上百人。幸存的戰友們憤怒至極,冒死衝鋒,終於將守敵全部殲滅,占領天堡城。站在天堡城上,聯軍可以鳥瞰南京全城。官兵們將堡壘中的大炮調轉炮口,對著城內朝陽門、富貴山、太平門等處轟擊,連連命中目標。
天堡城上炮聲一響,城內清軍立刻膽寒。南京城全部暴露在革命軍炮口之下了!緊接著,雨花台也被聯軍攻占,環繞南京的製高點全部為聯軍所控製,清軍已經無險可守。張勳知道敗局已定,終於想到“和平”解決問題了。他派人分別向聯軍總司令徐紹楨、鎮江都督林述慶求和,以交出南京城為條件,要求革命軍允許江防軍移往別處。徐、林隻答應接受清軍投降,拒絕張勳所部轉移他處。當晚,張勳率部偷偷渡江,向北逃去。張人駿、鐵良等人也在當天夜間乘船出逃。張人駿逃亡上海,當起了寓公。(現在,人們都知道他有一個出名的侄女:張愛玲。)鐵良逃往北京,繼續效忠他的朝廷去了。
張勳帶著部隊逃跑,難度大了很多。這支清軍遭到了江北革命軍的層層阻攔。張勳邊戰邊逃,丟棄了大量軍需輜重,一路狂奔到徐州才停歇下來。徐州原本已經獨立,但由士紳與舊官僚主導,態度並不堅定,如今見張大帥到來,自動取消了獨立。張勳就此長期在徐州盤踞下來。清廷將張人駿革職,讓張勳在徐州空掛起兩江總督的虛職,算是對這個頑固悍將的褒獎。
南京城內殘存的清軍多數是巡防營,無心抵抗,開城投降。12月2日,江浙聯軍開進南京城。南京光複。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南京城看慣了金戈鐵馬,穿城而過的長江淘盡了千古英雄。如今,光複後的南京城即將見證前所未有的曆史變遷。南京曾經是六朝古都,是曆史上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前明朱元璋和太平天國洪秀全的都城。它的光複被革命黨人附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主張“排滿興漢”的人們特別興奮。入城後,江浙聯軍將士們絡繹不絕地到紫金山山南的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去祭奠,文人墨客們也競相鼓吹。
至此,南方各省全部獨立。南方渾然一體,南北對峙局麵形成。湖北、湖南、江西升起了十八星旗,廣東、廣西、雲南和福建飄揚著青天白日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換上了光複會的五色旗。其他反正省份,主要靠士紳和舊官僚主導獨立,革命黨的力量並不強大,掛的是白旗,有的在旗上寫“大漢”或者“興漢”幾個大字。
說完南方獨立的景象,我們來看看北方的革命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