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北洋軍幫助清朝穩定了華北幾省的形勢。比如河南省,在陝西、湖北、山西、安徽等獨立省份的包圍下,沒有獨立。河南革命黨人也發動了會黨,組織了起義。但北洋軍因為鎮壓武昌起義的緣故,早早就南下河南,壓製住了當地的獨立傾向。袁世凱本人在河南的人脈關係也起到了效果。又比如山東,巡撫孫寶琦原本就是慶親王奕劻的兒女親家,麵對士紳和新軍的獨立壓力,才不得不在官紳大會上宣布山東獨立。後來,北洋軍向山東方麵施壓,孫寶琦自然宣布取消了獨立。
當然,這並不是說北方革命黨人沒有努力,沒有流血犧牲。北方和南方一樣,革命勢力滲透到了各地。即便是在清朝“龍興之地”的東三省,新軍中也有大批革命黨人。東北地區成立了同盟會遼東支部,領導人主要是“士官三傑”藍天蔚、吳祿貞、張紹曾等。他們一直在積極籌謀北方新軍革命。
這三人可不是一般的革命黨人或者新派知識分子,而是新軍高級將領。藍天蔚是奉天新軍第二混成協統領;吳祿貞是新軍第六鎮統製,駐紮在保定、石家莊一帶;張紹曾任新軍第二十鎮統製,駐紮在奉天、直隸東部沿海一帶。他們三個人掌握的新軍約有三萬餘眾,呈半圓形,包圍著北京的朝廷。
北洋新軍一向為袁世凱所控製,怎麼會讓革命黨人滲透到高層來了呢?這得從袁世凱的失勢說起。袁世凱掌控北洋新軍的時候,軍官幾乎是清一色的袁家班底。袁世凱被斥退後,載灃集團引入了許多有留洋經曆或者考察過外國軍事的青年才俊。藍天蔚、吳祿貞等人就是趁著袁世凱失勢,被清廷引進和提拔的。據說吳祿貞是賄賂了慶親王奕劻才當上的統製。
然而清廷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才俊雖然精通近代軍事,政治上卻不可靠。
早在武昌起義前,藍天蔚等人就密謀起義了。他們計劃著率領各自的軍隊,圍攻北京城——不愧為是宏大的計劃。1911年,清王朝準備在灤州一帶舉行新軍的聯合演習,剛好藍天蔚、吳祿貞、張紹曾的部隊都要參加。他們三個人就幹脆在演習的準備會議上商議如何起義的事情——反正外人看到的是三個將軍在認真地推演沙盤,還以為他們是在“研究工作”呢!他們最後決定利用演習時新軍實彈射擊的機會,把軍隊都拉出來,先將禁衛軍解決了,再整軍入京。藍天蔚、吳祿貞和湖北新軍關係密切,還約武漢方麵同時舉兵,希望能收到讓清廷首尾難顧的效果。結果,還沒等演習開始,湖北新軍就先起義了。清廷慌忙下令停止灤州演習,阻止新軍集中。10月24日,藍天蔚、張紹曾等屯兵灤州,聯名致電清廷陳述意見,名為“奏請”,其實是“強烈要求”。在這封名為《請願意見政綱十二條》的電報中,革命的新軍將領們要求朝廷在本年度內召開國會,製訂憲法,同時禁止皇帝否決法律,並且要求特赦、擢用革命黨人。曆史上稱之為“灤州兵諫”。載灃等人拿到這封電報,完全相信:華北新軍也變心了!
但是,袁世凱不允許華北新軍革命。他栽培的北洋係軍官擔任絕大多數中下層軍官職位,依然聽命於袁世凱。這樣,其他人就不能真正掌握軍隊。所以,藍天蔚、吳祿貞等人的起義多少有些像浮在水麵上的油,攪動不了多大動靜。當吳祿貞下令阻截了清政府運往武昌前線的軍火後,清廷更加憂慮。袁世凱也不能再等了,決心對“士官三傑”下手。清廷先命令吳祿貞脫離第六鎮本部,前往灤州“宣慰”。吳祿貞到達灤州後,和張紹曾、藍天蔚三人還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他們製定了各率本部兵馬,兵分三路直逼京津推翻朝廷的具體細節。但是,計劃很快被告密了,在灤州和奉天停放的全部車皮也秘密調往北京,三人的軍隊無法調動,底下的軍官也不願意起兵。起義計劃夭折。袁世凱對吳祿貞尤其不放心,派人重金賄買了吳祿貞親信的衛隊長。11月6日夜間,吳祿貞被衛隊長殺害。吳祿貞曾經是湖北革命黨人屬意的最理想的都督人選,不想出師未捷身先死。接著,張紹曾也被清廷解除職務,開缺回籍。
剩下的藍天蔚,孤木難支,但他仍舊毅然決然地繼承吳祿貞的遺誌,單獨在奉天準備起義。關外革命黨人推舉藍天蔚為都督,計劃於11月中旬驅逐清朝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宣布奉天獨立。12日,革命黨人按計劃在諮議局召開大會,準備宣布獨立。藍天蔚下令部下開進城內,準備在大部分部隊進城後就攻占總督衙門和重要庫房。不想,部隊並不聽藍天蔚的話,炮兵竟然把炮口指向諮議局。原來,起義計劃被人告密,趙爾巽已調張作霖的舊軍入城鎮壓革命。獨立沒成,藍天蔚的協統職務也被撤了,還遭到軍警的嚴密監視。藍天蔚喬裝打扮,逃亡大連。關外革命黨人聚集大連,打算再有所行動。清政府向大連的日本殖民勢力施壓,驅趕了藍天蔚。11月底,藍天蔚由大連乘船前往上海。關外最終沒能實現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