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推,回到武昌起義剛發生後的10月中旬。
武昌起義消息傳到北京後,京城一片慌亂。好像大家都預料到會有險情發生,如今險情真的來了,人們馬上想到了逃命。朝中王公貴戚,紛紛買金買銀,預備在不測的時候開溜;一般在京官吏也紛紛尋找出路。官府信用銳減,官票和銀票失靈。當權者也似乎對現行體製失去了信心,載灃、奕劻、那桐等從大清銀行大量提取現銀存款,僅奕劻一次就提款25萬兩現銀,結果導致大清銀行、交通銀行等金融機構一片恐慌。一般官吏和百姓紛紛停用紙幣,爭兌現銀。商店、錢莊門前,行人驟然增多,搶購物資的百姓開始囤積食物和日用品,導致北京物價飛漲。10月25日,北京的米價漲到每擔11兩白銀,而且得用現銀支付。載灃隻能調動軍隊來穩定局麵。頓時,北京城內到處是戒嚴的士兵,荷槍實彈地在大街上巡邏。駐紮在通州的軍隊緊急調入城內,分別駐紮在東華門和西華門;禁衛軍駐守景山,各要害路口也屯兵把守。
京外各地官員也成了驚弓之鳥,社會上人心惶惶。比如有遠東金融中心之稱的上海市,出現擠兌白銀風潮,各銀行、錢莊的白銀幾乎被搜刮一空。開始有官員將家眷安排出城或返鄉。有守土之責的封疆大吏們忙於應對革命,卻苦於無錢無人。於是,直隸借口“拱衛神京”,陝甘說要“屏護中原”,山東說其是“京畿門戶”,東三省強調要“鞏固根本”,四川則強調自己要穩固西南,都停止向中央押解捐稅和銀兩。各省還反過來向中央要錢要糧,朝廷自顧不暇,哪裏有餘錢餘力支援地方,能同意地方不交錢上稅就不錯了,臨了還不忘說一句:等叛軍平定後,各省督撫務必將欠款如數補齊!各省則叫苦不迭,安徽巡撫宋家寶哭訴本想招募防營應對起義,因無錢而無力開招;浙江巡撫增韞則上奏,官府身無分文,連官兵軍餉都不能按時發放了……清朝真的是到了生死關頭。
清廷內部展開了危機處理。首先對瑞澂棄城而逃的舉動,朝臣們主張從嚴治罪。載澤和瑞澂為兒女親家,在載灃麵前竭力袒護他。10月12日,清廷下令將瑞澂革職留任,令其戴罪立功,“克期克複省城”。至於表現比瑞澂要好得多、盡職得多的張彪,因為朝中無人,在13日受到了朝廷的嚴厲斥責:“平日訓練無方,而事前既毫無防範,臨時複漫無節製,不能固結軍心,竟敢倉皇棄營逃出……即行革職。”後來又因為沒有接替他的合適人選,又命令張彪以待罪之身繼續在瑞澂的督率下“克複省城”。
當然了,朝廷也知道“克複省城”是一句空話,沒人相信躲在軍艦上的瑞澂如果沒有援兵,就能夠收複武昌。這援兵,就需要朝廷抽調了。清廷先命河南巡撫寶棻派遣一協新軍,星夜馳援武漢;停止華北新軍演習,調北洋陸軍兩鎮增援湖北;又派薩鎮冰率艦隊加入援兵隊伍。任務緊,部隊多,自然需要一個統帥。陸軍大臣蔭昌是首當其衝的人選。載灃就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統一指揮湖北的部隊和各路援兵。誰讓蔭昌是自己人呢?是自己人,就得為自己分憂。載灃給蔭昌下達了艱巨的任務,也為他準備了大量資源。兩個鎮的北洋新軍從13日前就分批南運,朝廷在河南信陽設立總糧台,征調軍械、補給,保證援兵的後勤供應。一句話,凡是前線需要的,朝廷都盡量滿足,隻要蔭昌能收複武漢就行。據說當時朝廷度支部中隻有存銀100萬兩,都撥給蔭昌作為軍費了,可謂是傾家蕩產、孤注一擲。
蔭昌帶著重重期望,在北京前門火車站上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南征道路。第一步就不順利:火車沒有準時出發。一問,原來是主管鐵路的最高長官——郵傳部尚書盛宣懷——要來給蔭昌“送行”,盛大人沒到之前火車不敢發車。盛宣懷姍姍來遲後,向蔭昌說明來意,原來是要拜托蔭昌在攻打漢陽的時候務必保護漢陽鐵廠,因為盛大人在那裏有大額股份。蔭昌滿口答應,盛宣懷當即表示事後“當有重謝”。不過,蔭昌等不到盛宣懷的重謝了。因為朝野在檢討武昌起義爆發原因的時候,歸咎為鐵路國有化,認為主導這一政策的盛宣懷是罪魁禍首。有激進者要拿盛宣懷的項上人頭來安撫天下。盛宣懷性命難保,忙發動人脈,哀求洋朋友們保護。洋人對他印象不錯,紛紛向朝廷求情、施壓。10月26日,清廷下令盛宣懷即行革職,永不敘用。盛宣懷在洋人的保護中,在朝廷的默許下,倉皇逃亡日本。《清史稿》給他的結論是:“宣懷侵權違法,罔上欺君,塗附政策,釀成禍亂,實為誤國首惡。”
派出蔭昌後,清廷還是不放心,決定將北洋六鎮和禁衛軍編組成三個軍:第一軍就是增援前線的北洋兩鎮,以蔭昌為軍統;第二軍以軍諮府正使馮國璋為軍統,聽候調遣;第三軍以貝勒載濤為軍統,由禁衛軍、陸軍第一鎮編成,“駐守近畿,專司巡護”。
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洹上村的時候,正趕上袁世凱操辦52周歲生日慶宴。袁世凱在洹上村大擺宴席慶祝。而武昌的戰報就是給他最好的禮物。戰報傳來,袁世凱立刻讓人撤去酒宴,斥退戲子,邀請來客共談國事。他強調大家是“談”,而不是“商”。席間,袁世凱靜聽親友賓客發言,自己不發一語。親朋好友都興高采烈,認為清朝大廈將傾,該袁世凱出山了。果不其然,三天後,朝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的詔書就送到洹上村了。
袁世凱一直在等待複出的機會。朝野上下也始終不乏要求朝廷起用袁世凱的呼聲。從袁氏出京回籍到武昌起義爆發,袁在彰德養病的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內,僅據天津《大公報》與奉天《盛京時報》兩家報紙的統計,關於袁氏的消息報道就有106則,其中涉及“出山”問題的有64則之多。在消息中,保薦或敦勸袁複出的有皇族、皇族內閣成員、軍機大臣、大學士、地方封疆大吏、立憲派首領、北洋將領等。載灃集團對此起彼伏的擁袁聲潮不聞不問。武昌起義後,清廷岌岌可危。內閣的二號人物那桐首先提出辭職,舉薦袁世凱取代自己,遭到載灃拒絕。但起用袁世凱的聲音達到了高潮。奕劻、徐世昌等都偏袒袁世凱,載灃也想早日解決湖北難題,可還是對袁世凱抱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但是朝臣力薦,自己又沒有更好的人選,隻能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了。不過,載灃在病急亂投醫之際,也把醜話給奕劻、那桐、徐世昌等人說到了前頭:“你們這樣主張,就照你們的辦,日後有事發生,請不要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