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政府的困境(2 / 3)

南北方還處於戰爭狀態,孫中山其實是一個“戰時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隨即號召北伐,並沒有放棄用戰爭推翻清朝的打算。可孫中山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隻有聚集在南京周邊的少數軍隊。南京的軍隊素質普遍很差,黃興認為這樣的軍隊根本沒法和北洋新軍作戰。各地派來參加北伐的軍隊中,有戰鬥力的部隊很少。至於各省都督的軍隊,黃興是調不動的,他和湖北軍界和浙江軍界的關係很糟糕,更是無法指揮這兩處軍隊。孫中山既沒有嫡係部隊,又沒有支持戰爭的經濟能力,實際上他的軍令往往出不了南京城。孫中山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往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用堅毅、剛強和樂觀,組織起了一次北伐。

早在1月4日,孫中山就致電廣東陳炯明,命令他迅速出兵北伐:“中央政府成立,士氣百倍,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懈!廣東軍民,勇敢素著,情願北伐者甚多,宜速進發。”11日,孫中山宣布自任北伐軍總指揮,任命黃興為陸軍總參謀長,並製定兵分六路直搗北京的宏偉北伐計劃。誠如孫中山北伐需要向陳炯明等地方都督要兵一樣,臨時政府的北伐本質上是一個空架子。由各地派兵拚湊起來的北伐軍,是由烏合之眾倉促組成的。隻在安徽、江蘇北部和陝西、山西等局部地區有過小規模的戰鬥經驗。其中最值得稱頌的要數從東北逃難而來的藍天蔚。他在1月率領主要由上海起義敢死隊和青年學生組成的北伐軍數千人,聯合部分滬軍、閩軍和光複軍,分乘海容、海琛和南琛三艘軍艦以及其他運輸船從海路北上,進攻山東沿海地區。這支北伐軍成功攻占了煙台,並且和京畿及關外的革命黨人取得了聯係。這是臨時政府北伐取得的最驕傲的成果。不過很快就遭到了山東清軍的阻擾,進展局限在煙台一地。

臨時政府在財政、軍事兩方麵困難重重,步履蹣跚。革命黨人內部卻彌漫著一股“改朝換代”成功之後的喜悅之情,很多人墮落了,沉溺於勝利後的享受之中。南方富庶的大城市都在革命黨人囊中,各級政權需要建立,有些革命黨人熱衷追求個人的官位與利祿,修建私宅、迎娶妻妾、貪汙受賄,甚至喝花酒吸鴉片。晚清官僚的腐朽作風,在一些新人身上迅速擴散。藍天蔚在大連革命失敗、逃到南方後,見到同誌們的墮落情形,痛心疾首,泣告大家:“目前漢陽已被清軍攻破,清廷正在進行最後掙紮,敵眾我寡,大家齊心協力尤恐難於取得最後勝利,現在竟內訌起來,重蹈太平天國的覆轍,這怎麼能行呢?”為了引起注意,藍天蔚舉槍自擊,擊傷了左腕。還有革命黨人錯誤認為,革命黨本為革命建立,現在革命成功、政府建立,革命組織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他們鼓吹取消革命組織,轉入和平的建設,還批評那些堅持參加革命活動的同誌們“恐怖”、“戀棧”。

除了“改朝換代”等錯誤思潮興起外,革命陣營本身存在的問題(派係鬥爭、缺乏執政人才等)在革命初步勝利後,也被放大了。各種錯誤思想攪和在一起,革命黨人禍起蕭牆,出現了內訌苗頭。孫武、張振武、劉成禺等人是武昌首義英雄,但在臨時政府成立後沒有得到“安排”,氣憤之餘開始大肆攻擊同盟會和孫中山、黃興。劉成禺公開辱罵孫中山為“海賊”。部分湖北舊官僚和立憲黨人組織了“民社”,推黎元洪為首領,企圖與孫中山的臨時政府分裂。

最讓親者痛仇者快的內訌發生在上海。策劃上海光複的同盟會陳其美與光複會李燮和在勝利後各自為政,李燮和占據吳淞,自稱吳淞都督,和陳其美武力對抗。而陶成章則設光複軍司令部於上海,招兵買馬,威脅到陳其美的權勢。光複會的力量在浙江蓋過同盟會,原來的都督湯壽潛被孫中山任命為交通部長後,浙江方麵有意推舉光複會領袖陶成章為新都督。這更加引起作為浙江人的陳其美的嫉妒和猜忌。陳其美衝動之下,指使拜把兄弟蔣介石在上海法租界廣慈醫院將陶成章暗殺。(蔣介石事後被安排去日本“躲避風頭”。)陶成章遇刺前還在病床上慷慨陳詞:“現時對異族革命雖漸成功,但政治革命尚甚艱巨。北方未定,北伐尤急,滿清殘喘,原不足平,但北洋軍閥勢盛,尤以袁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可不有嚴重策略對付,當須國民加倍團結,一致鏟除,免得再勾結帝國主義禍國加甚。”陶成章死後,《民立報》刊登大標題新聞:《陶成章死不瞑目》。光複會的勢力迅速削弱。(該會另一重要領袖李燮和之後北上投靠袁世凱,後來參與袁世凱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