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刺客(1 / 2)

要不要退位呢?事關祖宗留下來的百年基業,隆裕太後等人猶豫不決。

1912年1月12日,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發布宣言,成立宗社黨,以良弼為核心。良弼“政治可靠”,而且有真才實學,長期在軍隊中做事,參與改軍製、練新軍、立軍學等,可能是當時清廷中唯一有能力、有膽氣與革命軍一戰的貴族將領了。而宗社黨的宗旨就是保持王朝統治永固,采取仇視革命、扶滿殺漢的極端措施。當時的民政大臣滿人桂春就宣稱,外地不是仇殺八旗子弟嘛,他決心組織滿族警察和貴胄學堂的學生對北京城的漢人實行報複。北京城裏開始流傳宗社黨將采取恐怖行動的說法。總之,一部分王公大臣做出了拚命的姿態。

1月26日,同盟會員彭家珍策劃爆炸,與良弼同歸於盡,隆裕太後和膽小的宗室親貴們被爆炸聲嚇壞了。宗社黨的喧囂迅速趨於沉寂,清廷最終決定讓宣統退位。

彭家珍,四川成都人,當時24歲。他能做出如此壯舉來,外人以為他是一個英俊孔武的青年,其實彭家珍既不魁梧,也不英俊,大約隻有一米五幾高。他走的是那一代青年留學、革命的典型道路,1906年因成績優等被官府公派日本考察軍事,不想彭家珍在日本加入了同盟會。歸國後,彭家珍在四川、奉天等地任新軍軍官。1911年,朝廷竟然任命彭家珍為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長(據說是革命同誌幫助彭家珍謀得的職位)。他到任後武昌起義就爆發了,於是配合張紹曾等人將清廷準備南運武漢前線的軍火截留在灤州。彭家珍計劃利用這批軍火起事,後因張紹曾被罷免而未成。

期間,父親一再來信催婚,彭家珍回信借口自己職位低下,缺乏經濟基礎,沒法構建家庭,必須再“遨遊數載,奪得將軍印”,“否則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耶”?最終,彭家珍也沒有回家完婚。他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京津地區的革命中去了。汪精衛在天津成立了同盟會京津支部,汪精衛是支部長,彭家珍是軍事部長。他利用職務之便,將清軍的槍支、軍馬、錢糧和通行證源源不斷地支援給革命同誌。事情敗露後,彭家珍遭到清朝陸軍通緝,來往於京、津、奉、滬積極聯絡黨人。當時四川已經獨立,正在籌建軍隊,彭家珍本可以回家鄉競爭四川軍隊的領導職位,但他卻毅然返回北方。

京津的革命基礎遭到破壞,不具備武裝奪權的基礎。彭家珍就聯合敢死同誌,組織暗殺團。1月16日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就是京津同盟會策劃的。此後,袁世凱深居簡出,而宗社黨氣焰囂張,成員大多胸前刺有二龍和滿文姓名,在京津等地積極活動,企圖趕走內閣總理袁世凱,由毓朗、載澤出麵組閣,由鐵良、良弼等率軍與南方決一死戰。良弼甚至許下三月內擊敗民軍,否則斬首的軍令狀。彭家珍就決定親自刺殺良弼,認為“此人不除,共和必難成立”。

暗殺團經過反複討論,彭家珍認為街頭狙擊的辦法不好,命中率低,而且敵人容易逃脫(刺殺袁世凱失敗就是例子),接近目標當麵刺殺的方法比較好。可當麵刺殺良弼談何容易?首先,彭家珍不認識良弼。幸虧清廷陸軍的通緝不嚴,彭家珍在京城活動並無障礙。他通過關係,和良弼的朋友搭上關係,並一起賭博。玩樂之際,彭家珍見壁上懸掛權貴官員的相片,不經意地問出了哪張是良弼的相片,並偷偷取走。其次,彭家珍如何接近良弼?彭家珍發現自己和良弼的親信、奉天講武堂監督崇恭外貌相似,計劃假冒崇恭去拜見良弼。他印了崇恭的名帖,又購買了相同的官服,化妝後還真能以假亂真。出發前,彭家珍和同誌們約定,如果行刺失敗被捕,落在良弼手裏就“供認”是袁世凱指使的,讓他們狗咬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