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退位,大總統易人(1 / 2)

外有革命,內存逼宮;無人可用,眾叛親離;國庫告罄,身無分文,清朝皇室真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隆裕太後無計可施,隻得讓宣統小皇帝退位。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敲定優待條款的具體內容。

隆裕太後代表清皇室放棄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自然關心能獲得的生活保證。市井百姓買賣商品還要討價還價呢,更何況是江山易主。對於袁世凱傳遞的《清室優待條款》,隆裕太後非常重視,“逐字討論,見解明決”。這條用的詞是什麼意思,那條牽涉到多少銀子的出入,以後可能出現的風險怎麼辦,她都考慮到了。這些條款由梁士詒和唐紹儀在中間傳達,往返商討了幾十次。隆裕太後是怎樣“逐字討論”的呢?例如,第八款原來內容是“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惹得隆裕太後不滿。她擔心如果紫禁城的禁軍聽命民國陸軍部指揮,萬一將來民國政府解散禁衛軍,那皇室的安全由誰來保護?隆裕太後於是提出,如由陸軍編製,“將來係陸軍部之自由,豈能擔保不解散?”梁士詒等無言以對,退朝後甚為焦灼。民國統一後,總不能讓清廷保留陸軍衙門吧?怎麼讓隆裕接受軍令統一呢?有人就建議不妨加上“額數俸餉,仍如其舊”八個字,作為一種保證。結果,隆裕太後一看禁衛軍的編製和待遇不變,就輕易滿意了。這一款就這樣掩飾過去了。

最後“精心”敲定的《清室優待條件》如下: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官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皇太後帶著六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舉行了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禮儀。

袁世凱沒有參加最後的朝覲,委派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詒等內閣成員上朝。皇帝要退位了,再行跪拜禮就不合適了。於是內閣成員向麵容淒慘的隆裕太後和一臉茫然的溥儀首次行三鞠躬禮。隨後,隆裕太後頒下了宣統的退位詔書。全文如下:

“前因民軍起義,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陳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在詔書中,清朝皇室爭取了字麵上的主動,表示不願意戰火彌漫,考慮到全國人民傾向共和,所以主動退位。文末,隆裕不無自我安慰地說道:之後我和皇帝過著悠閑寬鬆的生活,接受國民的優待,不是很好嗎?

退位詔書的頒布,標誌著從1644年開始入主中原的清朝滅亡。

後人有觀點認為隆裕太後並不知道退位就是亡國,所以輕易頒布了退位詔書。?據說後來南社詩人陳去病在北京時,房東恰好是原清宮奏事處的太監邱和來。邱和來告訴他,袁世凱將草擬的退位詔書呈遞給隆裕太後時,她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退位,將奏折在養心殿放了三天,看也沒看。三天後,袁世凱派趙秉鈞、楊士錡等來催逼,隆裕當時就擬旨照準了。趙秉鈞等人接旨後伏地大哭,她還不明所以,見他們哭,自己也哭起來。過了幾天,沒有人再來奏事了,她感到奇怪,問奏事太監。太監回說:“國事已經歸了袁世凱了,太後以後請隻問家事!”也有說法是隆裕太後在頒布退位詔書前,知道會有人反對,陸陸續續做反對者的思想工作。直到12日當天,還有王公大臣要上殿死諫,不讓皇上退位,隆裕太後得知後,突然變得果敢剛毅起來,告訴內閣大臣們:“我們先辦了這事,我再見他們,免得又有耽擱。”退位詔書蓋印發出後,她才知道鑄成大錯。事後,滿族親貴和八旗子弟都埋怨隆裕太後,埋怨她斷送了清朝江山。隆裕一度情緒敗壞,大罵王公親貴們當日“不出一謀,事後卻說現成話”。但是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她的身心狀況迅速惡化。人們在紫禁城裏經常看到隆裕太後神情恍惚,漫無目的地散步,餓了就隨便找水果充饑。一年後,隆裕太後就怏怏而死了。民國政府給隆裕太後很高的評價,協助清廷舉行了隆重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