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退位了,王公大臣們樹倒猢猻散。一部分王公跑到東交民巷尋求列強保護,慶親王奕劻父子帶上財寶和姨太太搬到天津的外國租界;醇親王載灃在禦前會議上一言不發,兒子退位後他也躲進北海邊的王府閉門不出;肅親王善耆在宣統退位前一個月就知道大勢不可挽回,早早攜帶家眷遷居旅順。300年前,他的祖先皇太極,還有第一代肅親王豪格,在遼東浴血奮戰,開創了問鼎中原的基業;如今,善耆逃回了祖先的“龍興之地”。出京前,這位鐵帽子王口占一詩:
幽燕非故國,長嘯返遼東。
回馬看烽火,中原落照紅。
退位詔書是由張謇等立憲派起草的,經唐紹儀轉袁世凱,由清廷發布。但袁世凱做了一個小動作,加了一句“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就意味著清朝將政權委托給了袁世凱,後者是清王朝遺產的真正繼承人,可以與臨時政府進行平等談判。傳統思想濃厚的袁世凱不願意接受來自南方革命陣營的授權,寧願接受清室的授權。這是一個很要命的問題。孫中山就清廷退位詔書向袁世凱提出了抗議,強調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但清廷已經退位,“無再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改之理”,南京臨時政府雖然憤怒,可以抗議,但已經找不到交涉的對象了。皇帝的退位詔書一經公布就不能再改了——總不能讓溥儀出來說先前的退位詔書不算,我再退位一次,重新頒發詔書吧?袁世凱通過這個小伎倆,給自己貼了金。
不過,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的消息傳到南方,還是引起了一片讚歎聲。“南京各地各色人物彈冠相慶,聯袂北上,其擁袁之熱烈可見一斑。”根據和談條件,袁世凱將取代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清廷宣布退位後的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凱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宣稱擁護共和政體,永遠不讓專製君主重現中國大地。孫中山履行諾言,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根據和談協議,選舉新任臨時大總統,仍然是17省一省一票,袁世凱以全票當選。參議院給袁世凱發電,祝賀他當選。電文中稱讚他為“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
16日,袁世凱複電南京參議院接受臨時大總統之職。之後,袁世凱通令自2月18日(陰曆正月初一日)前清所有軍官、官吏一律剪發。袁世凱本人並沒有剪一個時下流行、代表共和革命的“文明頭”,而是在外務部大樓剃了一個大光頭。從此,大禿頭、留小胡子、身體發福的形象成了袁世凱的標準像。
後人往往惋惜孫中山將政權拱手讓給北洋係軍閥。殊不知,在1912年,這是多數人眼中和平、正常、對國家有利的權力交接。國家不經大戰,共和驟然降臨中華大地,何樂而不為?“辛亥革命黨人其實是很溫和的革命派,他們仍然保持著士大夫的思維方式,在國家麵臨危機麵前,希望迅速平息革命後的動亂,走上和平建設的道路。盡管他們在理論上信仰共和,但他們很快和前清立憲派人士在行為方式上沒有多少區別。他們完全沒有進行長期武裝鬥爭的思想準備。這使他們看不清自己麵臨的危險。”(朱宗震著:《大視野下清末民初變革》)政治妥協在南北權力交接前後非常頻繁——當然,南方做出的妥協要遠遠多於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