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對美國說不
兩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傷害微乎其微,當人們不厭其煩地數落美國人如何如何狡猾時,美國正在進行下一次衝擊。魯迅先生說:"哪裏有什麼天才,我隻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而已。"美國人則是把其他國家抱怨的時間用在實現全球計劃上。
所有的國家都知道美國奸詐、狡猾,甚至都不願意用足智多謀來加以形容,而美國卻從沒有因為這些言論而稍加收斂,反而以更加明顯的霸道來麵對世界。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成了美國征服的目標。於是,才有了伊朗、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與美國之間的恩怨糾葛。
一美國,巧妙周旋於英伊間伊朗因為擁有豐富的資源而引來外賊。最早進入伊朗的是英國,同樣是帝國,當然有同樣的需求,它比美國更早盯上了伊朗的石油。伊朗守著一個天然聚寶盆,卻偏偏不會加以利用,到最後全變成造福他人之物。
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就在伊朗建立了"英波石油公司",在也就是後來的"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榨取了50億美元的高額利潤。接下來的十幾年,英國繼續利用伊朗石油為自己謀福利,利潤迅速膨脹,就連伊朗本國購買石油都需要高價從英國投資的公司買進。伊朗人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資源一定要自己來利用和保護,如果連這點權利都保證不了,還怎麼在國際上立足?英伊衝突就在伊朗人的突然覺醒中爆發了,美國樂得在一旁看英國怎麼在伊朗落馬,也時不時地給伊朗人一點幫助。20世紀40年代,成了英伊關係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伊朗一直忍氣吞聲,而在此之後,伊朗將為了保護國家利益而戰。
不過,伊朗的統治階級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他們麵對的敵人是多麼強大,依然在為了個人權力的享有而去投靠這些大國。統治階級本身對英美的依賴,使石油國有化運動一路上磕磕絆絆,進行得十分坎坷。20世紀40年代後期,伊朗統治階級內部一直動蕩不堪,昨日民主黨執政,今日巴列維王權獨裁,明日就不知道是誰主宰天下了。從1948年到1950年,伊朗政府更迭4次。
伊朗巴列維國王一直都想在國內實行獨裁,為此沒少給美國人獻媚。不過當時,美國並沒有對巴列維的投靠表現出多大的興趣,一直不予正麵支持。其實美國還是希望能在伊朗扶植起一個親美政權,否則也不會任由巴列維在遇刺幸免後修改憲法來擴大自己的權力。
可惜,巴列維算不上一個有能力的國王,盡管他在遇刺後覺醒,盡管他苦學其他國家的君主立憲製,但政績一直平平。不可否認,在他身上有一些先進的改革意識,但他本身對王權的極端迷戀讓他在改革和保守中掙紮。美國無法信任一個無法確定伊朗發展方向的政權,便扶植起了一個新首相——拉茲馬拉,希望他能為自己遏製蘇聯的強勢。
可惜的是,這位新首相沒有摸透美國的想法,隻傾心於國內改革。不僅如此,拉茲馬拉也沒能力處理好與英國之間的關係。政治上需要親英派的支持,可民間的石油國有化呼聲偏偏十分高漲,拉茲馬拉是親英也不對,仇英也不能,隻好委身於夾縫之中艱難呼吸。最終,這位首相在夾縫中身亡,仇英勢力選擇了終極手段刺殺了拉茲馬拉。巴列維乘機把自己人扶上了首相之位,但新首相堅持了沒多久就在混亂中辭職。
伊朗的局勢越來越混沌,人們對國王和首相的失望轉化成了對其他力量的希望,失望越深希望就越發強烈。巴列維醉心於權力的貪婪把人們推向了對宗教的狂熱追捧當中,於是,伊斯蘭勢力順勢而生。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同霍梅尼齊名的阿亞圖拉卡薩尼,此人雖然有些保守,但是對時事卻有著敏感的嗅覺。
與伊斯蘭勢力同時出現的還有民族主義陣營、伊朗黨,這些組織的成員都有比較先進的思想和較高的覺悟,是當時抵抗英國勢力的中流砥柱。
其中最有威信的是民族主義者——穆罕默德·摩薩台,一個出身貴族的非保守派代表。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貫古今,曾經反對過巴列維父親的政變,是個積極的反英分子,以拒絕與英國簽訂石油協議而聞名朝野。堅定、執著、愛國、廉潔,這些優點成為摩薩台傲立群雄的資本。在石油公有化運動中,摩薩台始終扮演著急先鋒的角色,他將所有的愛國熱情轉化成與英國抗爭的動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