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終於實現了宿願,拔掉了摩薩台這個眼中釘。然而,伊朗卻建立起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親美政府。英國少了一個難纏的不聽話敵人,卻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對手。美國的目標則十分簡單,趕走英國,讓自己成為伊朗的石油大亨。
在摩薩台下台後不久,美國就開始在伊朗打起了石油攻堅戰。先是與英國討價還價,希望收購英伊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在遭到拒絕後便直接與伊朗展開討論,對伊朗人言傳身教告訴他們當下的世界石油形勢。美國要讓英國人知道,如果不與美國合作,可能連最後一點利益都會損失掉。當時,負責與伊朗、英國商談此事的負責人是美國石油商、後來的總統胡佛,胡佛一直認為可以借助伊朗對英國的仇恨來為美國獲得更多的股份。而這也的確是個事實,就當時的英伊關係來看,伊朗很可能以此來發泄對英國的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也不得不改變原先堅定的立場,讓美國得到40%的股份,而且還降低了伊朗的賠償額度。至此,美國成功地解決了英伊矛盾,而且還從中撈到了自己所要的好處,並取代了英國在伊朗的地位。美國再次以其出色的外交手段,在英伊兩敗俱傷的情況下獲得了漁翁之利。狡猾也好,奸詐也罷,美國最起碼敢於實踐自己的夢想,並努力讓其成為現實,這點精神恐怕是美國在國際上逐日追風的重要武器。
二憤恨從政變開始當英國在伊朗的利益被削弱之時,美國與伊朗之間看似建立了魚水情深的情意,然而,在1953年政變之後,美國卻無形中在伊朗人心裏埋下了憤恨的種子。確切來說,1953年政變讓伊朗人失去了民主、改革、自由的希望,換之是對美國的唯唯諾諾。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也許美國還能保持與伊朗"親密"的外交關係,可當更多伊朗人覺醒之後,伊朗就是美國在中東的另一個棘手的敵人。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正式成為白宮新主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伊朗這把火在新總統外交策略的轉變下變得尤為重要。艾森豪威爾的重心都在如何對付蘇聯上,他的目標是將蘇聯周邊的國家都拉到西方陣營之中,在蘇聯周圍建立一個密不透風的防禦係統。按照艾森豪威爾的計劃,盡快解決英伊之間的矛盾,有助於掐斷伊朗投靠蘇聯的可能。然而,英伊雙方的執拗讓艾森豪威爾大傷腦筋,於是,摩薩台的愛國熱情便成為美國最大的阻礙。伊朗政局越是動蕩,美國越是認為摩薩台無法勝任攘外安內的角色。在這種情緒的唆使下,艾森豪威爾決定答應英國,消除摩薩台這個不安定因素。
政變的詳細計劃於1953年6月全麵出台。為了讓政變看起來天衣無縫,美國不得不讓國王參與進來。當然,巴列維對摩薩台也十分不滿,可一直忌憚於摩薩台的個人威信而隱忍不發。
政變以摩薩台的倒台結束,8月27日,艾森豪威爾興高采烈地給巴列維發去了祝賀函,表示美國將會在未來繼續支持國王政權。然而,艾森豪威爾大概沒有想到,這場具有戰略意義的政變竟然會點燃伊朗對美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仇恨,他所認同的戰略方針恰恰影響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摩薩台的倒掉,給了巴列維一個圓夢的機會,在有生之年過了回獨裁的癮。不過,當統治者對權力的熱愛大於對人民的關切時,獨裁就是民眾最痛恨的字眼,換來的也必定是怨聲載道。巴列維也不例外,他享受獨裁帶來的心理滿足時,也在受著民間反對聲音的煎熬。
貪心的巴列維把國家搞得千瘡百孔,毫無顧忌地揮霍金銀,在一些無法實現的發展計劃上浪費財力。伊朗石油就是再多,也無法填補國王急功近利的野心。於是,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加上天災,伊朗在1959年~1960年經曆了嚴重的饑荒。國王手忙腳亂地甩出了所有的外彙儲備,可仍然不見效果。
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巴列維采取了一些相對緩和的政策來壓製國內的改革呼聲。就在巴列維千方百計維護獨裁的時候,美國完畢了新一輪的總統競選,肯尼迪政府正式成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