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是個相對來說比較務實的總統,除了當時轟轟烈烈的美蘇爭鬥外,他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第三世界的發展上。眾所周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不光是拉美,第三世界的民族運動一樣惹人注意。肯尼迪能從眾多總統所貪戀的美蘇爭鬥中解脫出來,本身就是個突破。而且對於肯尼迪來說,當時的伊朗的確是個燙手的山芋,如果不實行民主化和改革,很難有實力對付蘇聯。
肯尼迪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巴列維實行改革和民主統治。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說巴列維有多固執,單是美國內部就有若幹勢力加以阻撓。美國的反對派認為實行改革隻會使伊朗更加動蕩,而且會增加其倒向蘇聯的可能性。
就在這個時候,伊朗再次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國王遊行。在各方壓力下,巴列維不得不改變立場,1961年任命偏向改革的阿裏·阿米尼擔任新首相。阿米尼是伊朗有名的大地主,家庭富庶,而且思想先進,原先是民族陣線的一員,但他在經濟上的理念不被認可,被迫離開民族陣線。簡單點來說,他是個經濟內行。但他猶如一匹烈馬不容易被馴服,讓巴列維感到不舒服,使得阿米尼的仕途暗淡無光。
阿米尼的到來可以稱得上是"受命於危難之間",給死氣沉沉的伊朗注入了強心劑。他就是有一種能力,讓人信服的能力,不管是守舊派還是改革派都願意無條件地信任他。有了美國的支持,阿米尼更是如虎添翼,做起事來也底氣十足。大概在這個時候,巴列維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僅僅是美國手中的一顆棋子。
可惜的是,阿米尼並沒有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不可否認,在美國的幫助下,伊朗的經濟有了起色。但是,當時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阿米尼的經濟改革措施,不被理解的政策寸步難行。更重要的是,阿米尼在改革上表現出的無畏讓美國感到害怕,害怕他會脫離掌控。於是,內外兼憂阿米尼最終被迫辭職,伊朗的改革再次擱置。
在阿米尼辭職後不久,伊朗便爆發了著名的"白色革命"。這項革命是由巴列維國王策劃的,改革內容基本上顧及了百姓生活需求,但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王權統治。
肯尼迪對"白色革命"持認可態度。自從巴列維推出這個計劃後,來自白宮的誇讚聲就不絕於耳。還沒有哪次改革像"白色革命"一般受到了華盛頓上下的一致肯定,並且在國內也是好評如潮。
盡管這期間,一些美國改革專家並不看好"白色革命",但都動搖不了肯尼迪繼續信任巴列維的決心。在肯尼迪看來,巴列維在盡力使伊朗的農業、工業得到發展,而且與蘇聯寡淡的關係深得美國之心,即使在伊朗還有不少反對國王的人存在,但伊朗的軍隊絕對能保證巴列維政權的穩定。對於一個既能保證政權穩定,又能使伊朗實行深度改革的人,肯尼迪沒理由不力挺到底。
然而可惜的是,巴列維的個人影響力並沒有因為"白色革命"而得到恢複。伊朗內部仍然是有大把的人反對國王的統治,當然了,再完美的改革計劃也不可能麵麵俱到,對一些人有益,就必定會傷害到另一些人的利益。在土地改革問題上,宗教界就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因此開始以信仰之名發起對國王的抗議。
霍梅尼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變成舉世矚目的宗教代言人,他對信仰的無比忠誠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感染了很多人。他厭惡外國幹涉伊朗的內政,特別是美國。霍梅尼曾經針對1963年美國要求在伊朗的美國軍事顧問能獲得法律豁免權而發表了言辭激烈的演講,他指責這是殖民主義的殘餘,是一種變相的奴役,而伊朗王權就是美國的幫凶。霍梅尼的演講的確起到一定的效果,當人們逐漸認清真相時,美國的在伊利益就會受到影響。
霍梅尼與王權的針鋒相對,讓巴列維如坐針氈。1963年爆發了幾次暴力衝突,其中也有傳教士死亡,這便引起了宗教界的強烈不滿。霍梅尼站在風口浪尖上,對國王嗤之以鼻。巴列維盛怒之下,逮捕了霍梅尼和其他幾名傳教士。國王泄憤的舉動換來了更大規模的反對浪潮,德黑蘭的示威活動層出不窮。在經過政府慘烈的鎮壓後,示威活動被迫停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