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節:蘇丹--美國口裏的"失敗國家"(5)(1 / 1)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推出了"布雷迪計劃",鼓勵銀行取消各債務國的債務,以促進債務國經濟發展,幫助它們擺脫危機,很多發展中國家都享受到"布雷迪計劃"的好處。但是以蘇丹為代表的世界最貧困國家的債務依舊非常嚴重。美國官方給窮國的援助隻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0.1%,遠遠低於聯合國0.7%的標準。統計顯示,1998年,蘇丹的債務遠高於國內總產值,這種情況顯然影響了蘇丹正常的經濟狀況。美國緊接著對蘇丹實施的經濟製裁,又加重了蘇丹的債務負擔。

1997年底,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烏幹達和蘇丹的反政府代表進行會晤,美國希望和蘇丹的反政府武裝開展更密切的合作,以便有朝一日推翻巴希爾政權,至少讓巴希爾政權改變政策,隨著美國的心意發展。

美國借1998年8月的大使館被炸一事攻擊蘇丹,並不是被憤怒衝昏頭腦。美國就是要為蘇丹的發展設置障礙,這樣,蘇丹人才會因對現實狀況的不滿而愈發反感巴希爾政府。巴希爾政府變弱了,推翻起來自然就容易了,蘇丹反政府武裝坐大的希望也就變大。另一方麵,如果巴希爾政府被美國的種種製裁、攻擊壓垮,而願意做美國的跟班,也剛好中美國下懷。

美國擴張勢力時,也會因國製定策略,美國對付和自己旗鼓相當的蘇聯,小心翼翼,軍事威脅和"和平演變"並重。對付那些地區性大國,比如俄羅斯、中國,美國一麵和它們合作,一麵不時挑起些爭端。對付那些集結著各方利益的地區,比如南聯盟、伊拉克,美國需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做掩護。而對付像蘇丹這樣在國際上幾乎發不出什麼聲音的小國,美國的"手腳"放得更開了。

2001年聯合國大會舉行會議,討論選舉5個新的非常任理事國。非洲統一組織已經內定蘇丹接替納米比亞成為非常任理事國,美國知道這個消息後,對蘇丹大加阻撓,一麵公開反對蘇丹成為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一麵暗中支持毛裏求斯和蘇丹競爭。美國使出全身解數來遊說其他國家不要投蘇丹的票,蘇丹最終沒能成為聯合國的非常任理事國。但蘇丹也沒有如美國期望的那樣和毛裏求斯發生齟齬,而是很大度地祝賀毛裏求斯成為非常任理事國。

2002年8月,美國政府鼓動600多名"9·11"事件的遇難家屬向弗吉尼亞州的亞曆山大地區法院提交訴訟,並要他們向蘇丹政府提出巨額賠償,理由是蘇丹支持了本·拉登和"基地"組織,需要為"9·11"事件的發生付出代價。

除了恐怖主義外,進行了50多年的蘇丹南北內戰也是美國幹涉蘇丹的一個重要把柄。蘇丹的南北內戰是非常複雜的曆史問題,南北兩方爭鬥的時間比蘇丹的建國史還要長。

蘇丹南部一直不滿巴希爾政府的統治,南部的4個省65萬平方公裏的地區便成了反政府武裝的集結地。在蘇丹南部生活了500萬人,他們大部分是黑人,占蘇丹總人口的1/4。

19世紀中葉,埃及和歐洲的殖民主義者在蘇丹大肆逮捕黑人當奴隸。蘇丹北部的一些上流社會人士,也跟著使用起來自蘇丹南部的黑奴,加入了劫掠黑人的行列。在蘇丹北部生活的,多是阿拉伯人,和南蘇丹人在文化、宗教信仰上有很大差異。蘇丹的南北矛盾就在這時悄悄埋下伏筆。

英國占領蘇丹以後,在蘇丹實行了南北分治政策,南北蘇丹的差距進一步加大,終成為兩個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地區,南北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平衡。

1956年蘇丹獨立,南北兩邊依舊處在敵對狀態,屬於北方勢力的蘇丹政府曾和南方進行多次協商,卻收效甚微。南方想獨立出去,建立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行使民族自決,北方則力保國家統一。冷戰時期,美國為了更好地和蘇聯對抗,站在蘇丹北部,支持還是將軍的巴希爾攻打南方。1989年,巴希爾發動政變,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由於巴希爾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統治,美國對巴希爾漸漸由支持轉為敵對。南方對國家的構想,更合美國的心意。冷戰趨於尾聲,美國不用再聯合巴希爾對付蘇聯了,於是它一把將巴希爾推開,轉而幫起了蘇丹南邊的反政府武裝。

(本章完)